“十二五”时期,我市气象工作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气象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公共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信阳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发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500多次,发布《重要天气预报》90多期、《重要气象信息》150余期,各种《专题气象服务》3000余期,科学应对了持续5年的干旱和局地强降雨、山洪、城镇内涝等气象及衍生灾害,也为春运、茶文化节等重大社会活动和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2011年-2015年,我市连续5年降水偏少,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全市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我市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5年来,气象服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市切实强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24小时晴雨、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8%、7.5%和7.9%;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明显提升;专业气象预报产品增加到10种,为农服务预报产品增加到19种。着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气象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领域得到拓展,气象信息播发渠道涵盖广播、电视、网络、无线传输等,通过加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及安装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等,气象公共服务信息进一步向乡镇和社区、村组延伸。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已形成由1部数字化天气雷达、9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52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128个自动雨量站、9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1个雷电监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3个静止卫星中规模利用站、2个地基GPS/MET水汽气象探测站、8个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站组成的气象综合观测网。人工影响天气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由14套新型火箭发射架和8辆牵引车组成的人影作业装备系统。

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新突破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基本形成。与教育、安监、电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等20多个部门加强合作,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应急预案及防御规划实现全覆盖,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在90%以上,发展气象信息员近4000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气象应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认真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十二五”期间提出防雷装置设计修改意见200余条,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了雷电灾害事故隐患。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工作,制订了《信阳市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开展了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完成了县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与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环保等十多个部门开展了科技合作。全市气象部门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参加全国学术交流12人次,参加全省学术交流近100人次;发表科技论文近9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全面加强人才体系建设,5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8人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专家称号。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十一五”的8.5%提高到11.7%。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由“十一五”的30.7%提高到68.3%。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由“十一五”的零提高到3.3%。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市委书记郭瑞民、市长乔新江、副市长郑志强等市领导对气象工作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气象工作汇报,气象工作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信阳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5—2018年)》等多个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5年,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暨“三农”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气象投入分别比“十一五”增长86.53%和78.74%。“十二五”时期,气象科技服务快速发展,效益突出,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气象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部门党建工作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信阳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