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记者在体验采摘毛尖(资料图)

首席记者 韩 蕾

火红的晨曦裸露在东方的一角,丝丝阳光穿破云彩,唤醒了一座座美丽的茶山。

信阳茶始于东周,唐朝时则被列为贡品,到了宋朝,文武大臣更是以得到皇帝赐的信阳茶为荣。另据《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二·食货·食货三)货类载:“茶:唐《地理志》义阳贡品有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彼时的信阳毛尖是贡茶,专供王亲贵族享用,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扩大,信阳毛尖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单纯的芽头发展到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不仅让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价位也更加平民化,让更多人喝上了纯正的信阳毛尖。

同时,信阳茶产业也加大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种植上,从强调向茶园要面积、要产量转为要效益、要质量;加工上,从带着产品找销路转为盯着市场做产品;发展动力上,从主要依靠劳动力,转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茶产业整个业态,也从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转变。

变思路 多种产品齐发展

“过去我们只做高端茶,新茶采摘时,只采芽头。现在我们采摘时,芽和芽叶同时采摘,分别加工。”浉河区董家河镇云雾村委会的金东升说,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少茶企开始转型,在生产高档茶的同时,发展中低档茶叶,以更好地贴近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变的是思路,不变的是品质。“做健康的良心产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在光山县净居寺茶场,蓝天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工薪阶层,让价格回归到理性状态,让更多普通消费者喝上质优价廉的地道好茶,打破茶叶消费为上层阶级所独享的格局。“品质就是生命,无论哪一种茶,我们都严格把关原料来源及生产工序,保证消费者喝到健康茶、放心茶!”

随着消费市场的转变,我市茶产业快速反映,主动适应市场新变化。2015年,我市有计划引导董家河镇、谭家河乡辖区内的10余家企业及个人兴建了茶叶标准化初制加工厂。重点引导龙潭大众、茶都三农、傲胜等企业带头开展机采机制、生产中低档茶。

2015年,我市茶叶主产区浉河区中低档茶叶产量近8000万公斤,产值近15亿元。

在变思路,发展中低端茶的同时,近年来,我市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研发生产出了“信阳红”红茶,形成了红绿争艳、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加快生产乌龙茶、饼茶、花茶和出口精制茶,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和茶机械、茶器具等,呈现出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乘东风 茶产业融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涵盖了全球44亿人口,涵盖了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人口红利。在古代,茶叶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货物之一。现在,信阳不仅是中国著名茶都,还是地理位置优越的内陆城市。信阳,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迎来了提振茶产业、壮大茶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

今年2月28日,有61.7吨、价值14.2万元的砖茶,从信阳光山县启运蒙古国,供应蒙古市场。这是继信阳绿茶、红茶出口以来,首次实现砖茶的出口,也是青砖茶首次出口“一带一路”国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对于信阳来说,那就意味着要加快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茶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茶产品供给达到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可靠。另外,还应该契合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茶产品有效供给。

下一步,信阳人将从供给侧发力,苦练内功,提升实力,研究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业综合实力,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提升信阳茶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信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办茶节 以茶为媒促发展

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的信阳,恰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南部大别山腹地山高土肥,云雾弥漫,尤其又属高纬度产茶区,太阳迟来早去,为茶树芽叶生长赢得了宝贵的“慢生活”。

走进这个“被轻轻地放在山水之中的城市”,在浓浓的春茶香气中,许多人都可以切实感受信阳茶产业的深厚底蕴和现代魅力:茶人植茶制茶、以茶为业,茶客品茶论茶、以茶为乐,茶乡以茶会友,以茶闻名,小小茶叶在信阳的清新空气中舒展成一个大产业。

在这个大产业中,茶文化节无疑是其中最为闪烁的一颗明珠。自1992年以来,信阳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茶文化节,累计招商引资上千亿元,先后吸引20多个国家的客商、茶企光临信阳,累计总人数超过7万人,不仅促进了信阳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机遇,增添了后劲。茶,成为信阳的一个经典文化符号,茶文化节,已成为信阳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了解信阳的窗口。今年4月28日至30日,我们将继续举办第24届信阳茶文化节,通过不断提升节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为世界了解信阳、信阳融入世界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十三五”期间,信阳茶产业也明确了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实现平均亩产值1万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努力培育出更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叶上市公司和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打造交易额超10亿元的国家级茶叶交易市场,形成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叶产业化集群,力争把信阳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生态茶区、中国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下篇请看《毛尖一芽铺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