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人在检测成品。(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黄慧

从小到大、由散到聚、从弱到强!“十二五”时期,我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截至2015年底,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2.7平方公里,较2010年新增30平方公里以上;“四上”企业10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3家,较2010年增加359家,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750亿元,是2010年的4倍;“四上”企业从业人员36.5万人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较2010年增加20万人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44.4%提升到2015年的79%。

突出“主” 完善“链”

“十二五”以来,我市按照“一市一区三枢纽”的发展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培育优势集群,通过不断探索和发展,立足信阳比较优势,确定了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针对千亿级产业集群中的细分行业,推动各县区培育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点产业集群规模达2000亿元,有5个以上产业集群规模超百亿。其中,绿色食品、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680亿元和430亿元。

同时,我市引导各产业集聚区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图谱,延伸产业链条,成功打造了现代家居、电子信息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再到优,形成了智能通信终端、智能显示终端两大产业链;现代家居涵盖从原辅料供应到研发制造、包装展销、物流配送全产业链;电商物流实现新突破,鄂豫皖一日达日均发单量突破10万单。

夯实“基” 推动“融”

“十二五”时期,为发挥对外开放主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作用,我市不断筑牢产业集聚发展根基、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全市每年拿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0%以上,大力改善道路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新建道路240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238万平方米。仅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同比增长16.3%。

随着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我市的产城融合初见成效。“昔日外出务工、今日返乡就业”的打工者,已有30多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产业集聚区企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战场。如在信阳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区天扬光电集团,不到4年时间,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就从1条扩展到23条,用工从几十人发展到五六百人。而在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这样的企业有800多家,年用工需求达19万人。2016年,我市将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内所有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将产业集聚区人口优先转为城镇居民,让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市民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长歌壮阔曲激昂。如今,放眼产业集聚下的信阳,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产业集聚大树茁壮成长。从一张白纸到美丽画卷,信阳人用智慧与汗水描绘浓墨重彩的产业集聚画卷,也必将在“四个河南”建设中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