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皮影戏也叫“影子戏”“皮娃子戏”“皮摔”。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源起汉武帝时期,元代后流传到南亚、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欧美。
潢川皮影戏由5人至8人组成一个演出团体,俗称“一担箱”,在一块白布幕帐后围成一块四方形进行演出。用灯光照射牛皮制作的人物侧面剪影来表演故事,是汇音乐、绘画、雕刻、戏曲、表演等艺术为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戏曲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人物造型形式。一人司鼓,一人敲击大锣和手镲,一人击奏小堂锣,此3人组成乐队进行伴奏,二三人在白布幕帐后,把皮影贴在幕帐上表演兼说唱,靠灯光照射,使观众在幕帐的另一面看到人物表演。操纵皮影,依靠缀在皮影双手及后肩上的3根水竹棍来完成。俗话说:“皮影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武打时,靠惊堂木、跺脚来增加气氛。因此,潢川境内又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唱皮影戏的跺脚——假打。”
潢川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人,影人是由多片牛皮(或驴皮)连缀而成,分身(上身、下身和腿)、帽和头三部分,如一男武身大甲,则需12片影片组成。把头像片插入头帽片里,再连接身片,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其数量比例是“一头配三帽,三头护一身”。一担箱至少需身片50副、头片80副、帽片150副方可够用。
潢川皮影戏的剧目分连本戏、单本戏和垫台戏三种,如以《纣书》(即《封神榜》)为主的剧目,共有剧目近千本。自古皆靠艺人口传心授,无文字剧本,只记故事发展的起、承、转、合。
潢川皮影艺人,前清数“谢李罗蓝”四大家秀才。民国时期有“两个半师傅”:一是“宗大傻”宗培然,号称“盖五县”,他从商城避难到潢川,为李少乔收留而成名;一是“活岳飞”王二;半个师傅是芦凤仙。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艺人有陈面浆子和贾谊祥,老一辈名家还有樊登臣、贺万禄等。已经故去的著名艺人有吴殿国、刘书堂等。全县目前仍有13担箱,80多名皮影艺人,绝大部分被评为民间艺术师。(据潢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