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静

寒冬消退,春暖花开。正月过完了,首先迎来的就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不难发现,这个原本单方倾斜,向不良商家开刀的日子,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商家向消费者“表白”、让利促销的商业盛宴了。尤其是家居行业,品牌越响亮的,吆喝得越大声。

其实,消协年主题从1997年的“讲诚信反欺诈”到今年的“新消费我做主”,其实追求的无非都是信息透明,不要“绑架”消费者,让消费者明白自主地选择消费。

说到信息透明,就应该从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或设计等本质的东西入手。目前的家装消费,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差异,业主已呈现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既有以快捷简便为诉求的简约装修,也有追求性价比高的实用型装修,还有强调品味与享受的豪华型装修。

以往为了适应不同的装修需求,消费者会在质量或价格、服务等方面有所取舍。因为供小于求,消费也没有概念。现在则不然,追求性价比高的装修标准,不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市场上供应的产品数量更丰富了,而且品牌商家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最后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

与此同时,即使市场中的品牌各有高中低定位,但是仍不乏实力不济者。作为消费者,自然没有道理去充当检验者。那么该如何优中选优,做到理想中的家装呢?

首先,要优先选择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管理较正规的家居卖场。对于绝大多数追求性价比高的装修方案的消费者而言,若要装修得踏实,一定要选择大卖场中有销售的品牌去选择产品。实地考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骤,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无论别人如何吹捧,都请记住,如果在大卖场都没有店面,你怎么敢相信他的产品质量呢?一旦出了问题,还能不能找到售后,是否能按正常渠道解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购物后千万保留好商场的收据和合同,别走“私单”,否则会给造假和逃避责任的商家打开方便之门。

其次,考虑到性价比的问题,要自主做到货比三家,面对面地去考察家居产品。只有了解,才能鉴别。产品性能好,制造成本难免就高,倘若一味地追求低价,有可能给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还有,要学会借鉴。听取行业权威或有装修经验的人的意见和建议,也可参加一些有公信力的精准的家居活动。 比如本报《家居版》打造的“你装修,我帮忙”活动,就是适应广大读者追求性价比的需求,整合众多一线家居建材品牌,长期定向提供家居产品给本报读者。而且,所提供的产品,在各大家居卖场都有销售,这样聚合众人之力,就可以以量换价,用二线的价格,买到一线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