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眼下,又到一年中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许多地方、单位又将纷纷组织干部群众上山植树造林,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发现,有些地方却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难见林”,这实在令人费解。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这是形式主义、官样文章在作祟。有些地方每年一到植树节前后,就大造声势,大做表面文章。他们专门选择一些比较显眼的地方,运来树苗,插上红旗,召集数百、甚至上千干部群众。结果报纸上见文,电视上见影,把植树造林的“雷声”敲得震天响。然而,“雷声”响过之后却不见“下雨”,那些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种下的树苗不是变黄,就是枯死。有些地方甚至年年都在同一座山上植树造林。难怪许多老百姓在背地里戏称:“春天种,秋天黄,冬天进灶膛,来年再种忙。”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容易,护树养树却不易。因此,笔者以为,植树造林不仅要讲求数量,更要讲求质量。“宁种百棵活,不种千棵死。”与其摆花架子,年年种树不见树,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养树护树上,做到种一棵,活一林,绿一片,真正做到植树造林。
总之,一句话,“植树造林”要讲求“量”,更要讲求“质”,切莫成了植“数”造“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