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晚报社小记者 市六高 高一(11)班 付炜

在冬天读萧红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在寒假时读了《呼兰河传》,心里萦绕着许多感想,却一直找不到倾诉的入口。也许是萧红一生飘零,她的情感太过令人费解,像谜一样的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却又无法言语。只好暂时放下作家本身,从文本入手探寻萧红的内心世界。

呼兰河的冬天是这样的:“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这是萧红的故乡,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作者以童真的视角缓慢地展开叙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好像那个卖馒头的老头就在自己身边跌到了,馒头撒了一地,等老头起身拾起馒头,一数,发现不对数,却没有因为路人的贪吃拿跑了几个而生气,反而对着不远处吃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这是种怎样的幽默和善良,让人读完心也随之暖暖的。

《呼兰河传》以回忆的方式重拾童年,萧红写祖父的花园那一段就是很精彩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多么五彩缤纷充满诗意的世界啊,让人联想个不停,不单单是那些小动物,连它们的长相、神情和叫声都写得惟妙惟肖,以童稚的视角细腻的表现出院子的一草一物,读起来亲切自然。在那然后,祖父故意指着狗尾巴草问“我”是什么,“我”回答说是谷子,祖父大笑让“我”从屋里拿个谷穗好好看看,“我”却仍然认为狗尾巴草与谷子长一个样,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如此富有生趣的场景,让我都开怀大笑了好长时间,想想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禁羞得脸都红了。

所谓乡土人情,只有乡土的描写而没有人情,顶多只是一篇散文。而萧红写作的《呼兰河传》随着情节的变化,巧妙地将乡土和人情融入在一起,却又有散文似的美感。从这里就足以窥见萧红写作的个性和功力。文章的开头充满童趣,读起来非常轻松,但是到了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萧红的祖父也死了,花园没有了主人,就这样一天天荒芜下去。这些情节读起来难免心生凄凉,觉得手里的这本书也变得沉重起来。再联想作者写作的背景,那时候萧红为避战乱而寄居香港,在人生的最后时间里执笔写下这本书,除了回忆童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归属。而她漂泊异地时心中常常想念的也许就是那座安放着善良和美丽,这些人性本质的光辉的故乡小镇呼兰河。

后来我看了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它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详尽讲述了民国奇女子萧红令人唏嘘的爱情和人生。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宛若画卷般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一直在脑海中回味着《呼兰河传》里的种种情节,像是在背诵一篇长长的诗,令我深深地陶醉其中。我也终于明白理解萧红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笔下的那些出自肺腑的文字。

许多评论说,《呼兰河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它更像是作者在写自传。管它小说也好,自传也罢。《呼兰河传》朴实贴切的文字,仿佛令读者穿越时空的限制回到呼兰河的冬天,真切地感受了一场萧红的黄金时代。

(辅导老师:丁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