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学家,信阳市浉河区金牛山飨堂村人。自幼聪颖好学,8岁能诗会文。1498年应乡试中举,年仅15岁,被人称为“小神童”。1502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1516年提升为吏部员外郎,两年后出任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在北京与名满天下的李梦阳、徐祯卿等人交游文坛,攻古文辞。在文学上,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向统治文坛百年之久的所谓“台阁体”挑战,得到社会的共鸣,很快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学拟古运动。这场文学改革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之为弘治(明孝宗年号)“十才子”,其中何景明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再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三人,又称为“前七子”。何景明等倡导、推动的文学主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文人学子们知道,在“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优秀的古代文学值得学习借鉴。对打击“台阁体”“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何景明一生为官刚正不阿,敢同黑暗势力斗争。明武宗正德年间,大宦官刘瑾专权乱政,迫害大臣。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何景明上书礼部尚书许进,劝他伸张正义,抑制刘瑾的权势,语言极其激烈。这事被刘瑾知道后,伺机打击报复。何景明毫不犹豫地弃官返乡,杜门不出。刘瑾没有办法,只好宣布撤了他的职。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官职,依然像过去一样“志操耿介”,甚至对皇帝也敢于犯言直谏。皇帝收宦官做干儿子,在宫里养和尚供菩萨,朝政日趋腐败。何景明上书皇帝,直言不讳。他的德行受到人们的尊敬,一些达官贵人也想和他结交,但他洁身自好,从不结交权贵。皇帝的干儿子宦官钱宁,送一幅古画求何景明题字,他始终未写一个字。(据浉河区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