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传说也可以说是旧传说,因为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基本没有变,只是把时间背景从“八国联军”换成了“英法联军”,故事主角加上了咸丰皇帝。

这个传说,依然是把商城的“吃”和历史上的国家耻辱联系在一起,除了逻辑上的牵强附会外,仍然有历史知识上的硬伤。其一:慈禧的身份。(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慈禧随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当时她并不是皇后也不是太后而是懿贵妃。其二:周祖培的身份。咸丰帝北逃时,周当时的职务不是大学士而是户部尚书兼署吏部尚书。按清朝体制,一个部有两个尚书,一个由满人担任,一个由汉人担任,而实权却掌握在满人手里。周任户部汉尚书时权臣肃顺担任满尚书,他根本不把周放在眼里,甚至当面给难看。从某种意义上讲英法联军的入侵却给周带来了人生的转机,咸丰帝和肃顺逃跑后,将北京城这个乱摊子扔给了周祖培等一干留守大臣。周倾心尽责,北京城混乱的局面很快得到控制。由于工作成效突出,所以在当年的十二月份朝廷擢拜周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其三:周与咸丰帝的关系。尽管咸丰帝很赏识周祖培,认为他勤奋谨慎,学问优长,才干突出,但仍然和周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肃顺的原因。肃是咸丰帝心腹死党,咸丰帝对其言听计从,但肃和周却是驴唇不对马嘴,估计肃顺没少在皇帝面前进周谗言。二是恭亲王的原因。恭亲王的老师大学士贾臻系周祖培的儿女亲家,由此周也被认为恭亲王一派。咸丰帝和恭亲王虽系兄弟但失和多年,所以他对恭亲王派系的周同样存在某种戒心。综上所述,咸丰帝拟逃商城的故事又是一个伪命题。

“周宰相”应该是家乡骄傲,晚清的名臣。他官居大学士,清代276年含周在内河南仅有3人获此高位。他一生中可圈可点的事迹很多,略举几例:“迭司文炳、三典礼闱”,门生弟子遍布天下;“两修实录”,实录观成受到朝廷懋赏;上“江防疏”,受到道光皇帝召见嘉奖;安排门生董元醇上“垂帘听政疏”,帮助慈禧拉开北京政变的序幕;上“改元疏”,建议将新皇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受到两宫太后的肯定并采纳;负责定陵(咸丰帝陵寝)平安峪工程,完工后赏戴花翎。朝廷对他评价很高,专门颁下谥旨,现节选几句:“任遍乎六部,望重于四朝。核其品概,谥曰文勤。”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细读李慈铭撰写的《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周文勤公行述》。遗憾的是家乡大部分人对这个卓越人物认识模糊,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那些毫无根据的民间传说之中,而这些信口胡编得传说将一个优秀的正面人物弄的面目全非。让人扼腕长叹的是:“知识不到地方,传说便成了知识。”那些信口胡编的传说往往随意歪曲历史涂抹人物,不仅误导读者,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甚至还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恶果。看来清理那些不靠谱的传说故事,普及历史知识实在很有必要。

周是在商城出生和长大的,中年时期曾因丁忧(父母)两次回到商城守制,应该说和商城菜的交集很多。如果认真研究一下他的生平,就会发现编写他与商城菜的故事空间很大。顺便说一下商城菜,商城菜其实是一种乡野风味,食材取之于本县山野水域,烹调方法比较简单,基本以炖菜为主。而宫廷菜系则选料严格,食材昂贵,烹调十分精细,花样非常繁多,因为它体现的是皇家风范,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菜系。编故事时,将商城菜和宫廷菜相联系有点定位不准。前不久,中国烹协授予商城为“炖菜之乡”,炖菜基本体现了商城菜的特色。

景区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佳肴美不美,可用故事来助推。我并不反对将周宰相和商城菜相联系编故事,只是反对胡联系乱编造。胡编的故事虽然很精彩,但经不起推敲。因为周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随着历史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历史人物会逐步重视起来。当前,再要编故事一定要把握好周的生平事迹与商城菜风格特色,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弄巧成拙,对商城造成负面影响。 (金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