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舞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繁荣于当今。其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鄂豫皖接壤一带。河南信阳地区、湖北黄冈地区、安徽六安地区皆有所见。

龙灯舞遍及城乡,历史久长。据传农历正月十三是龙的生日,从这天开始舞龙灯,直至正月十六或二月二“龙抬头”方止,人们把龙灯当作吉祥物,玩龙灯可保一方清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灯用竹、木、彩纸或布扎成。龙头也有用皮制的,龙衣为布制,长3丈2尺,除龙头、龙尾,中间扎11节龙篓子(即龙身),共13节(也有9节的),每节篓中可点蜡烛和油纸捻,龙篓下是3尺长的把子。表演时,每人各持一节,随龙头左右摆动。点烛龙灯称高跷龙,无灯布龙谓之滚跷龙,还有无龙衣的7节断节龙。龙灯上路,先拜庙,后表演,每到一处,有接有送,接时放鞭炮,送时给红包和卷烟等。(据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