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弯
新县田铺大 村山如墨景似画。 郭 靖 摄

本报记者 周海燕 郭 靖

周边是高低起伏的山峦,脚下是蜿蜒整洁的村道,不远处,白雪映照的青砖黛瓦显得格外耀眼,年味浓郁的集市里人来车往……临近春节,走进大别山下的信阳山村,一处处特色鲜明的景致,演绎出最生动的乡村之美。

“村里一年比一年美,真要为家乡变化点个赞!”感受到年年新变化,不少春节返乡的村民发出感叹。

新变化得益于信阳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以来,信阳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因地制宜谋划,破解环境治理难题,释放美丽经济,目前已完成2500个村的整治任务,创建469个达标村,在建美丽乡村共177个,描绘出信阳“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因地制宜 留住美丽乡愁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青山如黛、绿水盈盈是自然美;雕花窗、青砖楼、马头墙是古韵美;屋舍洁净、商贾繁荣是生活美。信阳的美丽乡村恰将这“三美”结合在了一起,平桥区郝堂村便是其中最好的代表。

走进郝堂,整洁的乡村小路错落有致,荷塘掩映着豫南古居,配套齐全的图书馆、学校、养老中心……整个村庄透着一股质朴的现代田园气息。

这样的风景算不上绮丽,却有着梦里故乡的模样。

“这个村跟画一样美”,《人民日报》如此评价它,一些学者专家更把它称为“郝堂现象”。

在信阳的地图上,郝堂本是偏居一隅的不起眼村落。自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它摇身变成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原因何在?

“郝堂之美,美在摒弃大拆大建、尊重村民意愿、保留村庄原貌,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郝堂的规划设计者一语中的。

郝堂的建设理念正是信阳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信阳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不涂脂抹粉,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和自然风貌,走出了一条原汁原味的乡村发展之路。

在建设规划中,政府画了红线,尊重自然环境: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不扒房;尊重村庄肌理:改水、改厕、改厨、改房,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来,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尊重村民意愿:改与不改,全凭自愿;如何改造,充分协商。

通过“示范引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方式,信阳以县区为单位,各出实招,正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如今,全市在建的177个美丽乡村中,已建成传统文化村98个,4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12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9个乡镇和39个村,被分别评为最美乡镇、最美乡村宜居乡村建设试点,12个村被确定为2015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新县田铺乡、平桥区郝堂村、罗山县涩港镇灵山村被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明村;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商城县汤泉池七里冲示范性农宅、新县西河古村落等15个乡村建筑获河南省“寻找心中最美乡村建筑”奖。

创新机制 破解治理难题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村头绕,垃圾满地跑。”这句顺口溜,曾是不少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信阳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以建设环卫设施、建立保洁队伍为保障,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目标。

2015年,全市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共15.6亿元,其中改善人居环境专项资金投入1.37亿元。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信阳经济基础条件较薄弱,资金怎么来?

面对资金投入难题,市委、市政府提出,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探索“财政奖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撬动社会资金,让社会资本唱主角。

得益于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近两年来,商城县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6.1亿元,其中成功人士、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开发商等各类主体投入的社会资金近3.2亿元。

有了资金作保障,“梦里水乡”七里冲、“水墨诗画”里罗城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正如花绽放。商城县已被命名为河南省唯一的“美丽中国·全国创新示范县”。

大胆创新思路,发挥各方合力,信阳美丽乡村建设正动力十足。

光山县成功人士共捐建基础设施价值1.5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县整合财政、交通、水利、农开扶贫等各类项目资金2亿多元,完善配套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了102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潢川县吸纳民间投资超亿元,共解决安全饮水16.1万人、新修公路116公里,新增绿化树木70多万株,全县农村环境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整治不易,保持更难。在破解持续难题上,信阳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保洁员队伍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管护等各方面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合作组织”的方式,让社会管理进农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平桥区新集村按照分类收集、就地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建立一座垃圾处理资源分类中心,有效解决了生活垃圾“混装”造成环境污染和可再生资源浪费问题。

商城县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管护投入机制、常态性的管护巡查机制、多样化的管护运行机制,明确管护内容、主体与责任,避免环卫基础设施“有人建、没人管”,环境卫生“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发生。

与此同时,全市强化督导考核机制,按照“三重六有”,加强对各县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督导检查;通过建立月督查,季考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确保由“表”及“里”扎实有效推进。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累计投入28亿元,全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做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村庄达到2176个,众多特色美丽乡村正在豫南大地竞相出现。

产业支撑 释放美丽经济

美丽的乡村风景,能够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青谷翠,修篁如黛,清新的空气直袭肺腑。许多信阳村民仅凭借这抹绿,就赚了个盆满钵溢。

光山县槐店乡晏岗村村民黄树超就是其中的代表。腊月里,回家过年的村民日益增多,去他庄园里游玩吃饭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现在每年能挣十几万元,比外出打工可强多了。”几年前,看到老家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点村,黄树超决定结束打工生活,办起农家乐。

立足山区特色,晏岗村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规划了司马光生态园、南树北移试验园、油茶产业园、循环经济养殖园四大园区。这四大园区可以就地解决几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不仅仅是晏岗村,近年来,信阳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通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把产业富民、生态富民结合起来,让美丽风景释放“美丽经济”,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浉河区是有名的茶乡,当地以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大对环南湾湖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带动以信阳毛尖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发展。

红城新县、绿城商城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和传统村落等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开设乡村旅馆和农家乐,让游客来了之后看得美,玩得好,住得干净,吃得舒坦。

罗山县根据乡村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致力于把农村建得美,也经营得美。南部山区,依托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中北部平原地带,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将土地流转与体验、采摘、观光农业相结合,达到村美民富的双赢。

美丽乡村释放“美丽经济”,风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信阳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广大农村收获了美丽,更增加了一种增收致富的途径。游走在信阳乡村之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期冀,在这里正逐步变为现实。

●关键词:美丽乡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信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28亿元,完成了2500个村的整治任务,创建469个达标村,在建美丽乡村共177个。

●关键词:三无——规范——眼净

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目前,信阳做到“三无——规范——眼净”的村庄达到2176个。

●关键词:三重六有

重组织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重室内干净与室外整洁相一致、重短期攻坚与长效保洁相统一;有目标、有主体、有特色、有活力、有产业、有投入。信阳以此为标准,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督导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