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周涛

“回想起老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我这心里到现在都是百感交集。”驻信某工兵团上士徐原宝说,“军民鱼水情,这份情谊会一直珍藏在我们心里。”

故事还要从去年该团参加某部组织的工程保障演习说起。部队要修路,施工地段位于平桥区明港镇一个叫“尖山”的地方,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去外地打工,村里多为空巢老人。

修路必须要占用村头的一亩地, 田地属于一位空巢老人。谈来谈去,老人还是寸步不让。

一天中午,战士林翔急匆匆地跑来找徐原宝,“班长,我发现那个老人每天都来我们这捡垃圾。”出于好奇,徐原宝带着几名战士一起来到老人的住所。当看到老人的生存环境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一间只能容下两三个人的破旧小屋,屋里黑漆漆的, 一张破烂不堪的小木桌上放了几个发霉的馒头……

“不是我不想让你们的路从我家田头过,而是我只有它了。”听着老人的话,在场的战士都沉默了。临走前,他们将老人的住所打扫了一遍,并把房顶修补好。

回到营区,徐原宝立马把老人的情况向连长做了汇报,并提出了绕道的建议。连长表示立即向团里请示。

没过几天,那条路顺利绕过了老人的田地。接下来的几天里,部队每天派人给老人送饭,老人一见到“兵儿子”便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工期的推进,路离村子越来越远,可老人每天都会沿着小路找到部队,给官兵送水。有一次,徐原宝实在不忍心,便对老人说:“大娘,您不用每天走这么远的路,我们有水喝。”老人什么话也没说,放下暖瓶就离开了。

“班长,信阳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觉得我们应该为父老乡亲做些什么。”湖北籍战士小林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于是,一个“暖心工程”开始了。

得知老人想种西瓜,第二天天没亮,徐原宝就带着班里的几名战士来到老人的地里忙起来。天亮后,老人推开门,看到翻好的地时眼含泪花。“我记性比较差,记不住你们每个人的样子,但以后结果了,看到穿军装的人,我就会送给他吃。”

战士们临走时,老人从床下拿出一筐擦得干干净净的鸭蛋笑着说:“叫你们吃午饭,你们也不肯,这筐鸭蛋是我女儿送来的,你们就收下吧!” 战士婉言拒绝。

工程即将完工,部队的宿营地离村子也渐渐远了。一天,部队准备撤回时,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出现了。战士们再一次拒绝了老人。

和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徐原宝几次哽咽,“服役在拥军氛围这么浓厚的革命老区,我真的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