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老区新貌 杜 平 摄

本报记者 周海燕 郭靖

“老区脱贫要当先锋!”当扶贫攻坚的号角声日益响亮,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正奔涌着一股脱贫热潮:

市领导入乡镇进贫困村,把脉会诊找穷根;“第一书记”蹲点入户,问民意解民困;企业入驻乡村,筹划“一对一”脱贫项目;冬闲人不闲的农户搞养殖、种大棚,干劲十足奔小康……

作为革命老区,信阳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全市的贫困人口、贫困村均占全省1/10以上,扶贫难度之大居全省前列。

面对困难与挑战,信阳立下愚公志,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实践了劳务输出培训、产业扶贫、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新方法,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64.3万人甩掉“穷帽”换“新装”。

念好“准字经” 目标更明确

贫困面大、程度深、任务重,信阳经过多年的减贫,如今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怎样办?

“我们一定要突出精准,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行责任制,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5年来,“精准”二字贯穿信阳扶贫开发工作始终、纵深推进。

从“粗识”到“精准识别”。信阳以县为单位,依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精准识贫机制,开展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认定、建档立卡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市贫困人口底数。

2015年信阳主动明确贫困人口、贫困户、贫困村的帮扶机制,出台了《河南省信阳市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试行)》,要求扶贫对象精准明确、资金精准使用、特殊群体精准帮扶、贫困户精准脱贫、贫困村精准开发,使各项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更清晰。

从“漫灌”到“精细滴灌”,全市启动落实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个性化扶贫措施,做到一户一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自2011年起,共向1033个贫困村派驻扶贫帮扶工作队,信阳实现了对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2015年市直单位再次选派121名“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先锋官。

在光山县凉亭乡石盘冲村,“第一书记”曾凡平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与村干部一起,跑遍全村15个村民组进行调查,逐户逐人重新梳理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

“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扶贫对象准确无误,全村259户贫困户都必须入户详细调查。”曾凡平说,只有摸清情况,实行一户一策,才能对症下药。

村民官右兵一家7口人因病致贫,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介绍他到本村的新发水产养殖合作社养鱼,现在年薪可达3万元;徐湾、郑湾、官湾等村民组,山地、荒坡地较多,不少村民会种茶制茶,于是规划新建无公害茶园560亩,并成立了石盘冲村扶民专业合作社……

因精准施策,越来越多的信阳农民,跟石盘冲村的村民一样,生活有了奔头。数据显示,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365元提高到2015年的9900元,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5年信阳毅然拿出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和时间图:

新县、光山县、潢川县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商城县、罗山县、息县在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淮滨县、浉河区、平桥区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在贫困人口脱贫上主要体现为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抓“雨露计划” 扶贫先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阳是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大市,也是“雨露计划”的发源地。

开展精准扶贫以来,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和“雨露计划”, 信阳实施就业扶贫,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能力,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民命运,实现了“扶贫先扶智、富民先富脑”。

不久前,从光山县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传来喜讯:2015年光山县网销各类产品收入近20亿元,从事电商的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了106个贫困村、4800余户贫困户、7300名贫困人口脱贫。

2014年以来,光山县已举办电商培训班29期,培训学员6000多人次,其中专门针对残疾人、贫困人口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500多人,很多成为电商专才。

这是信阳实施转移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信阳共培训贫困劳动力9.0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3万人,转移就业5.04万人。经培训就业的贫困农民收入比不参加培训的收入高出1/3以上。2014年以来,信阳通过就业扶持使28.7万人稳定脱贫,占脱贫人口的55%。

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信阳还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劳务品牌。新县、平桥的涉外劳务,平桥的建筑,息县的保安,商城的烹饪,潢川的园艺,光山的充绒、羽绒服装裁剪制作,淮滨的电焊等,都已在国内外市场叫响。2013年,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出国劳务扶贫培训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结合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信阳推动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到产业集聚区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据统计,目前全市出国务工人员2万多人,年创外汇7100多万美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2%;产业集聚区提供30余万个就业岗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兴特色产业 延伸致富路

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非农产业增收渠道不够广,成为信阳贫困程度深的一个重要原因。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是信阳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又一途径。

临近春节,在商城县河凤桥乡赵棚村,村民盛启学正在自家大棚里采摘香菇。“可别小看了这小菌菇,它可真帮俺致富呢!去年我租了一个菌棚,一年下来净赚了4万多块钱!”盛启学边干活,边算了一笔账。

一年前,盛启学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让他看到脱贫希望的是村里日益兴起的香菇种植产业。在“企业、合作社、社员”三位一体合作发展模式的促进下,不少像盛启学一样的贫困户开始租菇棚,平均种植1万袋至3万袋,每年的纯收入3万元至5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根据当地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信阳的“扶贫特色产业”已枝繁叶茂,形成了茶叶、茶油、华英鸭、花木、生猪、粮油、水产等“七大产业树”,扶贫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在新县,箭厂河乡仁畈村扶贫合作社依托当地养殖龙头企业——金兰牧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民富淮南猪养殖扶贫合作社,整合扶贫到户项目资金,以公积金形式用于合作社日常生产经营。目前,已有11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在罗山县,青山镇王岗村结合区域实际,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充分发挥千亩桃花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生态种植,打造全镇典型果园村、生态村。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种植桃树近千亩,人均增收近5000元。

……

特色产业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壮大了一批企业。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潢川县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创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收购一条龙作业,现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磨糯米粉生产龙头企业,2014年11月在“新三板”成功上市。

同时,针对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全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1396家,各类合作社总数达到7255家,涌现一批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已建成农业产业化集群28个。

五年回望,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信阳脱贫奔小康的任务更显艰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蓬勃的希望已从大别山下孕育升腾。下一个五年,且看老区奔小康。

● 关键词: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信阳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实现64.3万贫困人口脱贫。

● 关键词:特色产业扶贫

信阳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走“农户+基地+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共同致富的路子。目前,全市已形成茶叶、茶油、华英鸭、花木、生猪、粮油、水产等七大扶贫特色产业。

● 关键词:转移就业扶贫

全市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和“雨露计划”,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实现“扶贫先扶智”;结合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到产业集聚区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