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郭靖

隆冬时节,总投资98.7亿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被誉为“淮河三峡”的出山店水库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大别山下,淮河岸边,建水库、修渠道、挖坑塘……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设高潮随处可见。

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投入——“十二五”期间,信阳市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07.4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多;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7.6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入的2倍多,干成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

一个个水利项目顺利上马,一座座山塘水库碧波荡漾,一项项小农水工程惠泽民心,一缕缕清泉流入千家万户……过去的5年,信阳水利建设一路高歌,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重大工程力保淮河安澜

古代思想家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淮河,是信阳人的“母亲河”。干流全长1000余公里的淮河,在信阳境内长达309公里。千百年来,因为她的滋养让信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但也同样使信阳面临着洪涝和旱灾的威胁。保淮河安澜,成为一代又一代信阳人的梦想和追求。

建国之初,毛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2年,淮河支流上的南湾水库开工建设,3年后即泽被两岸人民,成为信阳的城市名片。而同时被纳入国家治淮规划的出山店水库的建设之路,却像蜿蜒流淌的淮河水一样,曲折而漫长。

勇担当、敢攻坚、善落实。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争取开工兴建出山店水库作为造福老区人民、加快信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咽喉性、基础性工程来抓,把出山店水库建设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强力推进。

这是一项跨世纪、跨省际的综合性工程:从1950年列入国家治淮规划,到两度上马、两度停工,从2011年7月13日被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到2014年11月28日导流明渠开工,再到2015年10月23日成功实现首次截流,出山店水库走过了60多个春秋;这项淮河干流上游唯一的大(Ⅰ)型水库、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涉及河南、安徽两省,建成后,不仅能够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而且还能开发山水资源,建设风景名胜区。

“你们看,这里全是山体岩石,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坝基石方开挖工程。虽然天气恶劣,但施工不能停,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1月11日,在出山店水库主坝河床段施工现场,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建管局总工程师易善亮告诉记者。

当天,信阳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记者看到,在飞舞的雪花中,十几台巨大的挖掘机隆隆运转着,爆破、运输的工人们穿梭在工地上,头戴安全帽的工程师指挥着现场施工。不远处,被拦截下来的淮河干流河面已成为白花花的“冰河”。

据易善亮介绍,Ⅰ标段水库土坝挤密砂桩试验和打桩工作已经完成,土坝主体施工二月初可全面展开,Ⅱ标段坝基开挖进展顺利,今年汛期前可完成坝基开挖及混凝土浇筑至75米高程。

这,正是让人点赞的“信阳速度”。3年以后,信阳市区15公里之内,将拥有两座大(Ⅰ)型的水库,这在全国城市中绝无仅有。沿京广动脉从北向南,“富水”城市信阳将再添特色名片,占据战略高地,其魅力和发展后劲可想而知。

5年间,信阳还完成了石山口、南湾等1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扫尾工程,实施了834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淮干一般堤防加固、沿淮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张湾水库、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多项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

滔滔淮河,终将归于安澜,泽被平畴,膏润丘陵,福佑黎元,恩惠万代。

“长藤结瓜”夯实豫南粮仓

地处淮河流域腹地的信阳,被誉为“豫南粮仓”,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1/1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然而信阳市“小农水”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标准低,运行时间长,沟渠淤塞严重,导致“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突出。多年来,“水渠修到田头”仍是广大农民的期盼。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十二五”期间,信阳市加快疏通农田水利“毛细血管”,扎实推进“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灌溉体系建设——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7.65亿元,使“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灌溉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蓄水、调水、输水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投资为补充、以“信阳精神杯”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拓宽了资金投入渠道。

围绕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投资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南湾、鲇鱼山、泼河、石山口、龙山、铁佛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恢复灌溉面积42.55万亩,配套完善了渠系建筑物,有效解决了灌区工程“卡脖子”问题;先后争取到4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覆盖了全市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区),总投资8.19亿元,着力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一个个扩挖完工的村塘加大了蓄水,一条条清淤改造的河沟直接就近润田,一座座除险加固的小水库抵御着暴雨洪水的侵袭……各种改造提升后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解除了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也成为广大农村一处处优美的生态水景观。

渠道纵横保丰收,传统农区实现了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收”。“十二五”期间,信阳市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126.8亿元,为守护“豫南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9.4亿斤,实现“十二连增”,超额完成粮食生产核心区中期目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供水护绿”惠泽城乡百姓

“城里人喝的自来水,现在我们农村人也喝到了!”1月12日,记者走进新县金兰产业集聚区彭河村余伦堂家厨房,轻轻一拧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了出来。两年来,老人再也不用到下面山沟里挑水吃了,谈起“水改”,笑逐颜开。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农村群众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的生活问题。据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年初,信阳仍有418万农村人口,面临着“饮水难、不安全”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放在民生问题之首,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生命之源”滋润民心。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1.8亿元。各县区都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建成饮水工程619处,其中新建集中供水厂379处,管网延伸240处。

一座座水塔、水池分布在全市大小村寨,一根根水管网络伸进千家万户,涓涓细流正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5年间,全市202.69万农村居民、57.45万农村学校师生告别了“用水难”,喝上了“放心水”。正在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检测中心将让老百姓的供水质量日益提高。

兴水促发展、治水惠民生。5年前,摆在信阳人面前的,还有一张极具挑战性的水利考卷:2010年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5800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信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年后,信阳人交上的,是一张成绩优异的答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营造水保林、实施生态修复……样样可圈可点,水利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罗山、光山、平桥、商城、新县等5个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试点县建设;新县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县;平桥区郝堂小流域成为第一个通过评定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

水润信阳,百业正兴。这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水利工程,宛如信阳水利发展大潮中的朵朵浪花,必将滴水成渊。“十三五”期间,信阳更多的青山绿水值得期待!

●关键词:出山店水库

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淮河干流上游唯一的大(Ⅰ)型水库和我省目前投资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总投资98.7亿元,总库容12.51亿立方米,总工期48个月。建成后,可使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对水库下游保护区内的220万亩土地和170万人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下游国家粮食核心区的50.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4年11月,导流明渠开工,2015年10月,成功实现首次截流。当前工程建设正快速推进。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7.65亿元,促使“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灌溉体系进一步完善,蓄水、调水、输水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县区均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建成饮水工程619处,其中新建集中供水厂379处,管网延伸240处。全市202.69万农村居民、57.45万农村学校师生告别了“用水难”,喝上了“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