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正在接受透析治疗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昨日清晨,天还未亮,赵应骑着电瓶车从息县杨店乡出发了,他要赶往县医院去做透析。医生告诉他,他的双肾已经开始萎缩,必须尽快换肾。高昂的手续费用、一贫如洗的家庭、强烈的求生愿望让赵应发出“请帮帮我,我想好好活下去”的呼救。

刚满20岁的小伙儿遭遇重症

“根据检查结果,确诊是尿毒症。”2014年3月30日,这是让赵应永生难忘的一天,在广州南方医院,医生的一句话让他的身心顿时如陷冰窖。“这一句话,仿佛是给我判了死刑。”赵应说。

那年,赵应只有20周岁,在广州一家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因为身患疾病失业了。患病后的赵应奔走于医院和住所之间,靠每周3次的透析和大把的药物维持生命。

“那时就是感到无边的绝望,还有对死亡的恐惧。”得知自己患上了绝症,原本乐观开朗的赵应终日郁郁寡欢。“不是没想过一死了之,但我不能死,因为还有许多未尽的事。”尽管饱受病痛的折磨,但对生命,赵应依然充满了眷恋。“不到最后一刻,我不会放弃。”赵应说。但医生告诉赵应,要想康复就必须换肾。

一封求助信点燃了他的希望

确诊患上尿毒症后,赵应的父母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为儿子治病。一家三口先后奔走于广州、北京、郑州各大医院。“刚开始没想换肾,所以想尽各种办法治疗。”赵应说,很快积蓄花光了,还借了不少钱,但病始终没见好转。后来,一家三口只好回到老家息县。

很快,赵应的双肾开始萎缩。“换肾,不能再等了。”怀着对生的渴望,2015年8月20日,赵应在网上发出了一封求助信。随后,爱心从各方涌来,身边的朋友、素不相识的网友纷纷向赵应伸出援手。一个月的时间,赵应收到了各方爱心人士的捐款3万余元。

在赵应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一笔善款的来源。在账单的最后有这样几句话:“大家的爱心推着我向康复迈出了一大步。等以后我好了,一定要尽我所能,回报大家的恩情!”

母亲捐肾却无力支付手术费

一次次地透析让赵应备受并发症的折磨。看着儿子头晕头痛、抽筋乏力、恶心呕吐,赵应的父母心疼不已。“恨不得这病是生在我们身上。”为了能让儿子康复,赵应的父母决定,将自己的肾捐给儿子。

父母心疼赵应,赵应也心疼父母。刚开始,赵应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年迈的父母的决定。但最终赵应没能扭过父母。在2015年8月29日,一家三口去医院做配型。经过十余天的等待,一家人等来了结果:母亲与赵应配型成功。

“儿啊,只要能救你,就算是命妈也舍得!”得知自己能捐肾给儿子,赵应的母亲劝阻了一家人的反对。当医生告知家人,捐肾对正常人体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时,一家人才稍稍安心一些。

向医院交上亲属活体肾移植需要的材料后,一家人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得到了手术审批通过的通知。康复的希望就在眼前,无奈高昂的手术费用却让一家人犯了难。“现在筹集到的钱离手术费还差十多万元。”赵应说。

本报呼吁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为赵应生命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可以与赵应联系,电话号码:13323761144;也可以与本报联系,新闻热线电话:135260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