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澳互通式大立交。 辛 通 摄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李海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又一个5年,信阳交通事业发展走过了有史以来最为浓墨重彩、令人瞩目的5年。

这5年,信阳实现了由交通“短腿”到交通“腾飞”的华丽变身。

这5年,信阳从一座豫南山城向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阔步迈进。

回眸“十二五”, 全市高速公路、村村通、铁路、民航“四路并进”,立体发展,形成网络枢纽。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和乡村“畅通工程”取得重大成果,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境内高速公路达到474.64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36.98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广高铁信阳东站、明港东站开通运营,宁西铁路信阳段增建二线工程项目进展顺利,铁路营运里程537公里,实现县县通铁路。

截至目前,通过大力打造“六个交通”,我市已初步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要载体的出省主通道,以城乡高等级公路、农村等级公路为配套的交通格局。一个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打通动脉——

从“老区山城”到交通枢纽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交通运输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发展环境,使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合力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了由部门办交通向政府办交通、社会办交通的重大转变。

自此,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阳肩负起新的使命,开始了铁路、公路、民航齐头并进的交通大建设征程。

2015年11月11日是一个值得信阳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信阳明港机场军民合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老区山城居然也要建自己的飞机场了!”这一消息瞬间刺激了几乎所有信阳人的神经,这个在同时间纳入建设规划的机场中耗时最短、进展最快的交通项目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项目本身,成为一项凝心聚力的工程。

可以想象,在2017年的金秋时节,明港机场通航之际,宽阔的田野变成热闹的机场,静谧的农场变成繁忙的空港,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一只只银燕从这里飞向蓝天。

天际银燕待飞,大地巨龙逶迤。“十二五”期间,我市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交通“动脉”的建设成就同样可圈可点:

总投资42亿元、里程78.83公里的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宁西铁路信阳段增建二线工程(线形省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8.78亿元,项目进展顺利。

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息县至邢集高速公路、淮滨至豫皖界高速公路、明港至鸡公山高速公路以及河南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公路信阳段进展顺利,“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境内各县区均可在20分钟内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大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可在40分钟内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实现了全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为提升信阳市主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干线公路建设项目21个,建设里程为930.174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244.064公里。G106、G107、G312、S216、S336、S338、S339等国省道的改建和危桥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增一级公路85.974公里,实现了一级公路零的突破。整体路网综合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市旅游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71公里,全市拥有内河港口500吨级泊位7个。淮河淮滨至息县段航运工程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十二五”中期规划调整项目,淮滨饮马港建设工程已完成码头主体工程建设,港口正式营运。淮河中上游复航的实现,打通了河南通往长三角的水上通道。

扩张支脉——

从“泥泞难行”到“农路通畅”

“晴天‘沙尘路’,雨天‘水泥路’,出门基本靠走,有车(自行车)也是‘车骑人’(指雨天)”。一段看似诙谐、实则无奈的顺口溜话,道出了当时农村出行的艰难。曾几何时,在信阳东南部的部分县区,高高的大别山阻碍了老百姓与山外世界的交流。

信阳在逐渐有了公路干线、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后,更需要舒络交通“静脉”和支动脉——农村公路。“十二五”时期,信阳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把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把水泥路通到农民家门口,把客运站、候车棚建到集中地,把通村客车开到村头,“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就像一根“杠杆”撬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乡村生活面貌的整体转变,破解了农村发展难题,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乡镇,延伸乡村,“路运站一体化”和“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出门难、进城难”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3406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992公里,通村公路1414公里,新改建桥梁危桥改造项目15366延米,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0068.421公里,位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了县域发展潜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农村地区的运输条件和生活环境。

在商城县汪岗镇余铺村村民张永慧宽敞明亮的大砖房里,地上铺着木地板,墙上挂着艺术挂毯,屋里摆着各式家用电器。谈起生活的变化,张永慧心中溢满喜悦:“如果没有家门口的这条水泥铺成的公路,我们不会过上好日子。”原来,自从村里通了公路,他首先就去外地闯了闯,用他的话说,是“开开眼界,取取致富经”。果然,“满载而归”的他在村里率先搞起了运输业,先是把村里的山茶油、板栗等土特产运出去,把村里没有的东西拉回来,等资金积累够了,他又买了辆小巴士做起了客运,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舒筋活血——

货畅其流、人畅其行

2016年春节将近,春运大幕即将开启。昨日,记者从市运输管理局了解到,针对今年春运期间的出行需求和客流特点,我市运管部门已加强运力准备,完善运输组织,保障运力充足、调度有序。

市交通运输部门的负责同志自豪地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市的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在运输能力方面,全市拥有公路营运汽车53039辆,其中,拥有载客汽车3887辆,拥有载货汽车49152辆。全市营业性客运车辆完成公路客运量8402万人,旅客周转量848077万人公里,营业性货运车辆完成货运量5002万吨,货运周转量443319万吨公里。

在运力结构方面,全市营运车辆达13.97万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由“十二五”之初的11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3万余人,客运线路发展到1024条,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运营线路86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418.9公里,班车通达全省以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市177个乡镇通客车,通车率达100%。运输装备持续升级,中高级车型、新能源车型及新型船舶比例大幅增加,运输工具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在运输网络方面,我市不断加大公路运输场站建设力度,道路运输基础设施规模快速增长,综合运输网络进一步扩大,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公司化改造基本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推进,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

东风浩荡满目春,蓄势待发正当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发展中逐步构筑起来的立体交通网络必将畅通天地,成为信阳经济腾飞的坚强基石,成为延伸信阳人民梦想的“黄金通道”。

● 关键词:三纵两横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74.64公里(不含固始75.784公里),高速公路出入口达到25个。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息县至邢集高速公路、淮滨至豫皖界高速公路、明港至鸡公山高速公路以及河南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公路信阳段进展顺利,“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境内各县区均可在20分钟内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大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可在40分钟内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实现了全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 关键词:村村通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0068.421公里(不含固始2654公里),位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村村通”,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 关键词:明港机场

2015年11月11日是一个值得信阳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信阳明港机场军民合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明港机场的开工建设,意味着被称为革命老区的信阳,将结束没有飞机场的历史,也意味着豫南地区将要迎来一个新的更加开放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