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正展示淮河大鼓

首席记者 杨长喜

自26岁第一次登台唱淮河大鼓,49年来,家住信阳市淮滨县新里镇寨西村的老艺人林子正的人生与“淮河大鼓”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年逾古稀,老人希望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传承。

林子正,从小就喜欢听别人唱大鼓书,后来又学习了唱大鼓。在他26岁那年,也就是1966年,他拿到了当时县文化部门的演出证,“允许我一天晚上收取2.5元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谈起往事,林子正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村里唱到乡里,再唱到县城,又从河南唱到安徽,林子正的足迹遍布了豫南大地和安徽西北部。时空在变,但带着乡土气息的韵律没变。他的演出也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喜爱。他说,他唱的时候,老百姓上厕所的都没有。

林子正说,大鼓书并不只是唱,还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即使是唱,也要结合鼓点的轻重缓急、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表达开心的情绪,鼓点就会敲得轻快一些;表达伤心的情绪,鼓点就会敲得又轻又缓。大鼓书在唱的时候,有许多表演的成分,例如表演打仗场景,就要有绕场子转之类的动作。

除了唱,林子正还编写了不少大鼓书的词。这些词有的歌颂党的政策好,有的描写生活百态,还有的结合了当前的实际工作。例如今年秋季,面对老百姓焚烧秸秆的情况,他就写了唱词,在农村演出,规劝老百姓不要焚烧秸秆。“基本上4遍就能写好一段唱词。”林子正说道。

如今年事已高,林子正最大的希望就是传承好淮河大鼓。他说,他曾经收过徒弟,但后来徒弟们都纷飞各地,没有人把他的技艺给传承下来。如今,他想再收徒弟,将淮河大鼓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一年时间就够了,从说唱到演奏,再到写,我一定要把徒弟教得比我更出色。”

市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王清丰告诉记者,目前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淮河大鼓,但是这种艺术无论是目前面临的市场还是掌握这门技术的人数都在萎缩。他表示,现在林子正老人家可以先向县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局方面也将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希望能把淮河大鼓这门技艺给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