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勇划船去学校上课。 本报记者 高晶晶 摄 |
本报记者 刘翔 高晶晶
今年的高考录取结束了,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最不能忘的就是师恩。而在今年河南省道德模范的名单里,也有一位我市的小学老师。在空荡荡略显杂乱的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村的校园里,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李老师,李化勇。
李化勇所在的彭新镇公山村位于罗山县石山口水库上游,背山面水,一些低洼的地方有水的时候就像波澜不惊的小河一样把他所住的村子隔成了东西两部分。水库蓄水时从东到西的水面会有500米距离。隔着水面,李化勇家的房子和到学校的路遥遥相望。村子里不只李化勇一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些人家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不管是李化勇还是小孩子,如果要绕水步行到学校,大约有8公里,就要走1个多小时的田间小路,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为了方便,当老师的这些年里,李化勇一直是依靠划船过来的。
“我从小在水库边长大,水性还不错。刚上班时,我就花钱买了一条船,每天划船上下班。当时,我家那边有3个居民组的孩子都在公山小学上学,跟我一样,要是不划船,孩子们都要走远路。我每天也都要来回,于是就每天划着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以前学生有40多个,村里就买了个大铁船专门让我们用。后来大铁船不好用,学生也少了,我就换了木船。这些年木船总是坏了再买,总共有8条了吧。在接送孩子的这些年里,我的手机共掉进水里4部,我也掉进去过,但从来没让孩子掉进去,这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事儿。”李化勇娓娓道来。
据村里人讲,李化勇的父亲早些年也在村里教书。从李化勇的父亲开始,他们就划着小木船去学校。1981年,李化勇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接过了他的船桨。
现在的公山村小学只是个教学点,一共有12个学生,分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在既是教师办公室又是学生活动室、图书室的房间里,黑板上还用粉笔工整地写着“考试安排”“授课老师”“课时安排”等。黑板上的老师就两个名字,除了他,还有一个今年新来的老师。
“今年我们新添了电子琴、办公桌、电脑,还有一些图书,都是社会上的好心人送的。”言语间李化勇满是感激。即便这样,这里的条件与镇上还是不能比的。2003年小学改教学点时,有相熟的文教助理问他愿不愿意调到镇上,他拒绝了。彭新镇中心校的校长这样评价他:“李老师多年一个人负责整个教学点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做得都非常好,我们也多次征求他的意见,想把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他都不愿意,我们同行都很佩服他的坚守精神。”“把孩子交给李老师我们放心。”这句话是公山村村民的共同心声。李化勇觉得,自己是这个村教学点的负责人,在这里已经工作33年。已经成了一个铁打的兵,只要这个教学点还在,自己就不会离开。
也正因为这样,学校教师紧张,李化勇遇到有事也没法请假,即使有病也要扛着。几十年积劳成疾,失眠顽症一直折磨着李化勇。夜晚常常无法入眠,有时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一天深夜,他失眠睡不着,心情烦躁,迷迷糊糊起床了,却撞到墙上,又摔倒在地上,头和膝盖鲜血直流。第二天,李化勇头部缠着纱布,一拐一瘸地挪动双脚来到学校,20多个孩子一齐围上来,关心地问:“老师,疼不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惊讶的小脸,他心里暖暖的。上课铃声响了,李化勇拿起课本走进课堂,听到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他又笑了。李化勇的妻子说:“孩子们就是他失眠的解药”。
“和孩子们融在一起,我就会心情舒畅、 精神振奋,就会忘记痛苦、乐在其中。”可爱的学生是李化勇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30多年来,他坚守这所教学点,义务摆渡护送学生求学,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寂寞,单调而枯燥。为了这份热爱并忠诚的教育事业,他白发渐生,却从未后悔。他把一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人民教师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