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华书洲 郑镇兰 年龄:74岁/70岁
爱的婚话:有你,此生足矣! 结婚日期:1968年12月25日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昨日上午,在胜利南路社区中华胡同内的华信书画院内,华书洲正挥毫泼墨,老伴儿郑镇兰在一旁铺纸研墨,举手投足之间,俩人默契十足。年少时,他们因字结缘,志趣相投的他们走到了一起,而今他们已都是古稀之年。“回首我们相伴走过的47年,是满足的,更是快乐的!”郑镇兰说。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但回想起两人初识的场景,郑镇兰仍记忆犹新。“1968年初,我在淮滨县读高中,当时我在一个同学的日记本上看到一篇文字,那字写得出奇好。”郑镇兰说,于是缘分也就这样开始了。以“字”牵线,郑镇兰结识了在淮滨二小工作的华书洲。

“刚相识,我觉得他老实、本分。于是我们就做了朋友,互相写字给对方看,当时我们都很欣赏对方。”郑镇兰说。看到郑镇兰与华书洲越走越近,同学们都替她着急,因为华书洲家里的穷是远近闻名的。3间低矮的土坯房,支锅、栓牛、还住着一家7口人。

“穷咱不怕,华书洲人品好,有才能,你跟着他就算要饭也心安。”郑镇兰的哥哥在经过各方考察后,毅然鼓励妹妹嫁给华书洲。父母去世早,郑镇兰最听哥哥的话。1968年12月25日,郑镇兰背着一个黄背包,装了两件换洗衣服,在华书洲一位同事的陪伴下来到了华家。低矮的土坯房前,摆上两桌便饭,宴请了几个亲朋,俩人就算结婚了。“没有一分钱彩礼,新婚唯一一样像样的东西就是大嫂从自家被子上揭下来的一个被面儿。”华书洲说。

“当时我们对物质基本没什么要求,但我们对精神要求很高。”郑镇兰说,婚后俩人都在农村学校教书,生活虽然十分清贫,但每天都很快乐。笛子、二胡、古琴,吹拉弹唱俩人样样精通,于是学校老师和当地村民就成了他们的“粉丝”。每到农忙时节,学校老师都回家务农,夫妻二人就承担起学校全部的课程。

当时华书洲在公社的中学担任校长,学校是一间旧庙改造的,教室不够用,于是华书洲就带着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开荒种植洋麻,为建新学校筹集资金。“那时候他没日没夜地干活,每次回来都是胡子长得很长,一件绿大衣也破烂不堪,像极了牧羊的苏武!”提起往事,郑镇兰忍不住笑了。“她很理解、支持我,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很高,家里的老人和一双儿女她都照顾得很好。”对于妻子,华书洲心底是满满的感激。

夫妻二人携手并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一番成绩。在教育战线上,二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俩人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华书洲说,退休后俩人总想为社会再发挥点余热,于是他们自费建成华信书画院。墨香四溢的书画院内,夫妻二人以书画会友人,闲时抚琴吹笛。“我们俩一辈子志同道合,年轻时她是最好的战友,现在她是最好的老伴儿!”华书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