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山奇水秀的桂林,就听说漓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镇———大圩。这个大圩当年曾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还有宾阳的芦圩、苍梧的戎圩、贵港的桥圩)之最。

这天是小雨,我却难抑探寻古镇的兴奋之情———石板街巷,古桥石栏,这样的古镇一下就带我回到斑驳沧桑的岁月里。

昔日曾做“小桂林”

从桂林三里店转盘搭乘去大圩的班车,也就是十来公里的路程。眼前的大圩,北临漓江,南靠磨盘山,东是潮田新河,西接相思江———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真是一个自在的去处。也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北宋时就成为商业繁荣的集镇和水运枢纽,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

走在大圩古镇旧窄的街上,看着街道两边的古民宅,依稀可以望见当年的繁华。漓江水静静地从古镇旁流过,听当地的老人讲,大圩地处水路交通枢纽的核心位置,当年每逢圩日,人来人往,万余人不止,光泊在码头的船就有二三百艘,曾有“小桂林”之称,何等的繁荣与富足。而今,虽然已无昔日熙攘,但一座座砖木、石木结构的建筑物,让人仿佛寻到当时的嘈杂。

这天不是周末,古镇上游客甚少,很安静。小镇上一座座明清时期的建筑大多还是原来模样,只是家家都在门口挂上了红灯笼,摆上小摊,出售纪念品。高高低低的屋檐下长满苔藓,青石台阶上一个个石洞是经年的雨滴滴穿。白发苍苍的老人斜身倚在门前的石凳上。这一切,令我的脚步声不由得低落下来,怕惊扰它的宁静。

古镇人的慢生活

大圩古镇顺着漓江绵延二公里长,中间是一条古韵犹存的老街,地上的青石板油光水滑,不知踏过多少商贾和游人。小街最宽处不超过三米,窄处仅二米,挑出来的瓦檐仿佛就要相碰。

两边民居多为二层砖木结构,基本还保持几十年,甚至百年前原样。

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有楼梯可上二层。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服。虽小巧逼仄,却也有些与众不同的情调。

古街有一样很特别———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道高墙相隔,高墙有厚重结实的门框,门框上有旧迹,说明过去曾经有过门。在这些大门的门楣上端多镶嵌有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着不同字体的“永安门”,或“泗水钟祥”,或“太平门”,或“瑞霭瀛洲”等吉祥词句。

老街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店铺。房前的老人,或是坐在街边看些发黄的老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

牌。街上间或有穿着草鞋、肩上站着鱼鹰的渔夫走过,去江边捕鱼;还有相邻的妇女在悠闲地拉家常,脚边是酣睡的鸡鸭猫狗。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行进的脚步。

藏在老屋里的美酒

不觉已到饭点,小街飘起诱人的香味,家家户户在老屋的前厅摆起饭桌。

我刚好走过一户酿酒深宅,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见我从门前经过,老伯热情地招呼:“进来吃饭吧?”这声真诚的招呼,让我顿时有了家人一般的亲近感。我也不推辞,趁机坐下来,要品尝一下真正的漓江原味美食。

坐定细看,老屋里几十坛大酒缸摆在眼前,酒香扑鼻。主人好客,舀出一碗酒叫我品尝。我轻呷一口,满口余香,不由得赞叹一声:“好酒!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老伯自豪地说,这是自酿的漓江米酒,用清澈澄碧的漓江水、漓江的优质大米、自制的酒曲酿出,还要贮存在

漓江边冬暖夏凉的老屋中,酒质才能这样的醇和芳香。

老伯又特意给我新做了几个看家菜:漓江啤酒鱼、清蒸剑骨鱼、笋干炒腊肉、香菇酿,还有艾叶粑粑,我看一眼就陶醉无比。特别是漓江啤酒鱼,满满一盘,色泽鲜亮。鱼鳞没刮掉,在汤汁中闪着银光。老伯说,这是漓江啤酒鱼的一大特色,不刮鱼鳞,提升鲜味。我半信半疑地尝了一块鱼肉,鲜美的滋味刺激着味蕾,鱼鳞被炸成一层脆壳,又蘸满了酱汁,真正是一次全新的美食体验。

鱼肉香嫩可口,令人胃口大开。看我吃得惬意,老伯脸上满是笑。他说,漓江啤酒鱼的用料全是本地独有的,鱼是产自漓江的鲤鱼,这种鱼生于山清水秀之处,鱼肉格外鲜美。用漓江水烹煮,滋味更好,“今天你不枉来大圩。”老伯说。

吃着美味,眼前是被漓江水和青山环抱的古朴小镇,对我来说,除了饱了口福,这何尝不是一次惬意的、可遇不可求的心灵旅程? (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