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社会中,城市与乡村的界限逐渐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情之所依,而当代中国乡村所发生的一切惊天巨变,是观察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样本。《最后的乡村——中国乡土影像志》的问世,记录了中国当代城乡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为助力重建中国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努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在中国城乡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而激烈的变化,过去以往那些传统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内容在传承与变迁之中皆衍生出了新的形态。如何把这些形态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世,是一项巨大的非一朝一夕之力可以完成的工程。
《最后的乡村——中国乡土影像志》系列聚焦于中国农村,以社会学的视野发掘中国农村的方方面面,以摄影图片结合文字写实的叙述方式,全面了展示了中国当代乡村的生存状况。而本书作者在新华社工作的26年时间里,有17年都在从事农村报道。尤其自2004年退居二线后,作者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农村纪实摄影之路,力图用镜头反映中国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在十余年的创作中,作者不辞辛苦,用自驾车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方式走遍了大江南北。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文字笔记记录事实,并坚持拍摄了无数宝贵的图片,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博客发表。
经过与作者相处的多个日子中,编辑们发现王老先生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和他相识的人都会发现,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忘掉这个数字符号。称之为“老先生”也仅是作为一个年轻后辈对年长前辈的尊重,如果放在平时,我们只需亲切地叫一声“王老师”即可。王老师为人十分豁达热情,说话做事时刻都保持着一个长者的稳重和风度,但却不会带给我们诸如“代沟”之类的距离感,这和他多年来走南闯北的记者生涯是分不开的。令人敬佩的绝不止此,王老师其实是一个融合了人生各个时期优点的人,他有着二十岁的理想、三十岁的坚持、五十岁的稳重、七十岁的淡然。这确是一个普通人很难做到的。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在退休以后重新开始寻梦之路,像个热情似火的青年一样自驾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十多年如一日地采访、拍摄、总结、思考,把全中国的乡村几乎走遍、拍遍、写遍?在厚厚的一摞书稿中,身为编辑的我们不仅看到了浩如烟海的大量的精美图片,也不仅领略了在中国广袤的乡村中发生的惊天巨变,在此之外,我们还深切体会到作者对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对农民亲如家人的情感、对乡村不离不弃的守候。
在《最后的乡村——中国乡土影像志》一书中,作者曾多次发出“经历了历史性变化的乡土中国,今后将向何处去?换言之,中国乡村的前景在哪,路在何方?”的疑问,也曾用许多真实的经历去探索这些疑问的答案。在作者的眼中,未来的中国乡村,应该是环境幽雅、空气清洁、鸟语花香的乡村,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乡村,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乡村,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是上学不用愁、看病不花钱的乡村,是人人各尽所能、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乡村。(雒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