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厂河乡位于新县南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地主要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也是新县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乡镇之一。

吴焕先故居及曹门革命红学旧址

曹门革命红学旧址位于箭厂河乡西南3公里的竹林村曹门,坐东向西,是3间灰瓦通屋,大梁上还有4个挂宫灯,前墙正中开一吞字门楼(门向内凹,上有瓦顶的门楼),两边是万字形图案花窗,门前有小院,占地约56平方米,原来都是吴焕先烈士的故居,后被敌人烧毁,现已建成民房。旧址的房屋已在1979年被新县文管会公布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进行了修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秋,原箭河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土豪劣绅勾结地方土匪和反动红枪会镇压革命力量,吴焕先等共产党员为抗击反动武装的进攻,从革命实际出发,摆脱了陈独秀错误路线的束缚,利用当年地主办红枪会的旧形式,在箭厂河办起了三堂革命红学,共有会员150多人。红学会员每天夜晚都在这里练习武术,以三眼铳、雁枪、红缨枪、脚鱼叉、削尖的竹竿为武器,多次同反动的红枪会进行激烈的斗争,用原始武器把农民武装起来,这支队伍是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后来成为鄂豫红军最早的基础。

箭厂河列宁小学旧址

列宁小学位于箭厂河街南头,原为吴氏祠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东向西,青砖灰瓦,共有两排10间房屋,占地813平方米。

吴氏祠堂原设一私塾。1926年秋,箭厂河农民运动兴起,吴焕先等党的领导人,选派共产党员吴立子和进步知识分子刘雅亭,创办了一所“中山小学”。1927年春,为了适应农民运动的需要,学校又增设成人班,培养农运骨干。1930年随着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又改称“列宁小学”。分3个班,学生130多人,直属县苏维埃领导。除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外,还经常进行宣传工作。1932年秋,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学校停办。

解放后,当地政府进行了修葺,并在此设立过箭厂河中心完小。1974年学校迁出,全面维修后改为箭厂河革命纪念馆。1979年公布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列宁小学院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1933年-1934年)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箭厂河乡东南8公里的方湾村闵山的闵氏祠堂,坐北向南,背靠太平寨,门前有一条小河,东南角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枫树。该祠建成于咸丰六年(1856年),系南方民族建筑形成,东西宽18米,南北长21米。布局为前后两排,每排5间,东西各有两间耳房,院内地面用条石砌成,散水流向中间,成为“四水归池”。祠堂正面中部为一吞字大门,门框用条石雕凿,东耳房外另开一小门,门外两侧墙上都有壁画,东为《天官赐福》,西为《一品当朝》,祠内建筑均为梁柱组合起来的通屋,面向院内的一周前墙全部砌装木隔扇,隔扇外有宽敞的廊檐。大门和后排走廊装有拱形天花板,前后两排屋顶为古钱形瓦条脊,背中间有彩瓷“顶子”,两端有鳖鱼兽头,前后墙用花砖封檐,前檐花砖之间还有彩绘戏剧故事。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了红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全军约5000人。他们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坚持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曾在这里驻扎,墙上保存下来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就是当时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同志亲笔书写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新县档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