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家,一个幸福快乐的大家庭

退休后在茶座卖唱10年,挣钱抚养了家乡6个孤儿,并将其中5个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采访王宽老师时,我满脑子回转的就是这五个字:世间有情人。

在这喧嚣浮躁的庞大世界,这些“世间有情人”是那么可贵,他们让我们知道,我们眼中的冷酷世界原来从不缺少暖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散发着无穷的能量和温度,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整个社会,让这个大多数人看上去又冷又硬的世界,软一点,再软一点,暖一点,再暖一点。

古道热肠,老两口是家乡人心中的“活菩萨”

今年73岁的王宽出生在周口淮阳县郑集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到西藏豫剧团参加工作,在雪域高原坚守26年,1982年调入郑州市豫剧团,曾任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无论走到哪里,朴实的王宽都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他,“那个时代交通不便,我在西藏工作几年才能回一次家,家中二老身体不好,平时多得乡亲们照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成了王宽日后努力回报家乡的原动力。

自从1982年回到河南工作,王宽回家探亲的机会就多了,每次回家乡他都不忘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哪次回去都得带个一千两千,这家三百、那家五百地给”,王淑荣说,有时候老伴儿甚至连回郑州的路费都不留。

而在王宽看来,他和故乡、乡亲们彼此在感情上早已融为一体。王宽的家,也成了“淮阳县驻郑接待站”,他家来往的客人,80%以上是家乡的农民,有出差的,有打工的,有来省城看病的……

在王宽的家乡,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夫妇二人,早已成为乡亲们口口称颂的“活菩萨”。

收养6名孤儿,为孩子吃饱穿暖不惜茶楼卖艺

与6个孤儿结缘在1998年,那年王宽夫妇回淮阳探亲,遇到了11岁的王海波。海波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生病的母亲无力抚养孩子,哭求王宽夫妇把孩子带走。

菩萨心肠的王宽夫妇,就这样收养了第一个孤儿。随后,夫妇二人又先后收养了8个月时父亲患病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大的袁前良,父母双亡和爷爷奶奶过活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以及一名和他们的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孤儿。

相继收养6个孤儿,夫妻俩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在豫剧行当里干了几十年,王宽的戏路很宽,生旦净末丑全能拿得下,虽然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然而,他的正统表演并不合茶客们的胃口。与到茶楼献艺的一众年轻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有时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有一次,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这是王宽第一次被“剃光头”,已经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却要面对如此尴尬和难以接受的场面。王淑荣说,但凡回到家里,王宽一声不吭,喝闷酒,有时候还落泪,“我就知道他又被‘剃光头’了”。

为了让几个孩子吃饱穿暖读书学艺,王宽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有一次凌晨两点,他刚回到家里躺下,茶楼经理打来电话:“王老师,您能不能回来一趟,有客人点您的戏。”他立即披衣而起,骑车出门,只为了赚60元钱。

常言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是王宽在66岁的时候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凭着这一手绝技,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这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

操劳过度,医院屡下病危通知书

起初,只有海波在郑州跟王宽夫妇生活在一起,其余几个孩子由王宽夫妇出钱资助生活和学习,节假日的时候接郑州团聚。后来,其他几个孩子的仅有的亲人相继去世,孩子们也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老两口一合计,决定把孩子们全部接到郑州来。

孩子们来了,上学是当务之急,没有本地户口,就要掏借读费,5个孩子加起来要一万多块钱。为了孩子们,老两口挨个学校去找,去央求。在多次碰壁之后,在南阳路一小,当时的张校长听了老两口诉说后,当即拍板:“几个孩子全来我们学校吧,一分借读费都不收!”

夫妻二人激动不已地回到家中,王宽做了午饭,对老伴儿说不太舒服,回屋躺一下。没过几分钟,王宽就喊老伴儿:“快打120,我心脏难受得很!”王淑荣跟着急救车到了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我那个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就一个念头‘他要是没了,我们娘几个怎么过’。”

这次住院,医生一共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好人有好报”,幸亏医院抢救及时、用药有效,王宽终于脱离了危险。

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宽、王淑荣双方的亲人家属都反对他们再接孩子来郑州了,但是,王宽坚持要接孩子们来。他说,“既然养了这些孩子,就要负责到底,培养他们成材,断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言传身教,全家乐善好施

采访王宽夫妇,绕不开近年来多次被报道的自强不息的“渐冻人”王海龙。

这位乐观向上、积极与命运抗争的青年是老两口的外孙,他曾经被医生判定活不过20岁,但是今年已经26岁。颇具音乐才华的他,曾参加过“中国梦想秀”,他深情的演唱、为姥姥姥爷“金婚”圆梦的真挚情怀,感动了所有观众。

王海龙参加“中国梦想秀”之后,在一家咖啡厅找到了驻唱歌手的工作,第二个月挣到了900块钱,他告诉姥姥说,要用这个钱买两辆轮椅,送给两个在街上卖唱的病友。而王海龙参加“中国梦想秀”的25万奖金,则全部资助了西安一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的病人。

海龙说,正是因为自己身患疾病,才更能体谅需要帮助的人,“我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多年来姥姥姥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结果。”

在郑州市,王宽一家是出了名的爱心家庭,逢年过节,二老率领家里几个孩子到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慰问是常年坚持的事。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对好人刘东兴、西瓜哥的救助中,总也少不了他们一家人的身影,他们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一家又一家。

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对于王宽一家人来说,做好事似乎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一种本能。

2005年11月,王宽在首届中华慈善大会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今年5月,王宽、王淑荣家庭荣膺“河南省最美家庭”,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提名。 

大爱无言暖人心

王宽、王淑荣夫妇的故事,郑州市内外、河南省内外的很多人士都不陌生。但我们每次看到他们的故事,听到关于他们的讲述,总被他们的大爱无言与默默善行,以及他们身上的炽热情感与道德光辉深深感动。这个社会,也被这样的大爱温暖着。

“你不冷漠,这个世界就温暖。”汇涓成河,大爱传递,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让我们争做一名有温暖情怀的人,有坚定信仰的人,秉承美好价值观的人,用行动弘扬、传递爱与真诚的人。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