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志愿者服务队由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组成。 |
本报记者 胡瑜珊
用奉献的心温暖他人,用星星之火点亮社会。带着这样共同的追求,信阳职业技术学院600多名青年学子加入了微尘志愿者服务队的大家庭。他们青春靓丽的身影活跃在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敬老院……他们关爱老人,呵护孩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倡导真善美,呼唤正义、爱心与奉献。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大家庭,倾听他们的故事。
一路走来,我成长了很多
周萌,信阳职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微尘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之一。
周萌的气质干净清爽,说起话来语调柔和:“参加了这么多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次是2014年参与的‘善行一百’大型公益活动。”
周萌告诉记者,他们那次活动开展了两三天的时间,第一天还好,第二天就下起了小雨,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几个人来捐赠。但是大家没有放弃,而是分散到浉河公园、火车站、步行街人流较大的地方去劝捐。活动结束后,他们统计了一下,有6000多元,可以为60多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每人购买一个学习型文具包。直到现在,周萌仍然保存着那次活动的部分捐赠票据。
“那次活动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捐助模式,捐赠人在捐款后可以获得受益人的名单,知道自己的钱帮助了谁,知道自己的钱发挥了什么作用。受益的孩子在收到爱心包裹后也会给捐赠人写回音卡表示感谢。活动过后一段时间,我们学校陆续收到了一些孩子亲手写的回音卡,那些孩子的回音卡上写着:哥哥姐姐,我已经收到了你们的礼物,我会好好学习,来回报你们的关心。有些后面还附着孩子的照片。那些回音卡上稚嫩的笔迹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觉得,虽然说我没有能力去做很多的善事,但我可以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这一路走过来,我确实成长很多。”周萌的脸上洋溢着因为帮助别人而发自内心的喜悦。
与其强硬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如潜移默化地引导
苏鹏,信阳职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三维动画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微尘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之一。
苏鹏的个子不高,但机灵劲儿十足,话语中充满着活力:“我们今年暑期在浉河区双井乡顾洼村开展了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那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村小的条件特别艰苦。印象最深的是厕所里,指甲盖大的蚊子趴了一墙,甚至天花板上都是。用我们一个学长的话说,小孩子是蹦蹦跳跳进去的,然后是叫喊着跑出来的。”
“我们那次活动的主要对象是那所村小的留守儿童,有二十多个吧。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这就需要我们适当引导。当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和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玩到一块儿,但有一个孩子,从我们到那儿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远远地躲在一边看着。我们想让他加入进来,无论怎么说怎么拉,他就是不愿意,性格特别孤僻,很执拗,那是我们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后来,在我们同去的志愿者陪着别的孩子做游戏时,我就在旁边观察那个孩子,发现他其实特别想加入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融入。发现后,我就不着急了,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打开他的心灵。最终,那个孩子自己加入了我们,虽然他还是不喜欢说话,但是我们看到了他的进步。”
我喜欢去福利院,我喜欢陪着这些孩子
汪婷,信阳职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微尘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之一。
汪婷是个非常温柔的女孩子,总是未语先笑。她高中的时候就想加入志愿者组织,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初进大学的校门,从学姐那儿知道了微尘志愿者服务队,立即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集体。只要放假,她每周都会去市儿童福利院,陪着那里的孩子唱歌、做游戏。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3个小朋友。有一个看着非常健康,可是一个星期后我再去,他已经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了,当时我心里非常难受。还有一个,刚去的时候,特别不爱说话,每周我都去陪着他,后来,我再去的时候,一进门他就会抱着我,让我陪他玩,看着他的变化,我心里特别感动。第三个孩子最小,也是最让人怜惜的,他已经两三岁了,可是看起来还像几个月那么大。我喜欢去福利院,我喜欢陪着这些孩子。”
最近风靡网络的,是一位大学教授写给刚考入大学女儿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只要信手拈来,就是一种善行。当你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将因你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
采访结束时,把这条微信转发给了这几位志愿者,与他们共勉,也希望赠人玫瑰的这缕余香能永留他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