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莉和孩子们在一起。本报记者 李亚云 摄

本报记者 李亚云

走出象牙塔,扎根深山,她用纤弱的双肩担起“为人师表”的职责。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她发誓将乡村教育坚持到底。面对一个个留守儿童,她用无私的关爱温暖他们。为了孩子,她封堵了自己前行的道路。带着对工作的热忱、对大山的留恋、对孩子的爱心,她6年坚守如初,用宝贵的青春谱写出一首乡村教师的赞歌。她就是新县周河乡初级中学的林巧莉老师。

转车4次 初访深山 她的从教之路很艰辛

在新县县城30多公里外,坐落着大别山主峰之一——黄毛尖,这里地处偏僻,山高路陡,平均海拔816米。大山深处,新县周河乡初级中学隐匿其中,它是120余名留守儿童探索新知的殿堂。9月11日,伴着蒙蒙细雨,记者去寻访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

160多公里的路程,几经迷路,几经询问,记者最终抵达目的地。在三面高山的环绕下,眼前的这所校园显得矮小而静谧。放眼望去,两幢楼房,一面国旗组成了校园的全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其中。在七年级1班,24个孩子全神贯注,正大声地跟英语老师林巧莉识读新单词。

今年是林巧莉在周河乡初级中学任教的第7个年头,回想起2009年初来学校时的情景,林巧莉记忆犹新。1987年出生的林巧莉7年前刚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林巧莉从平桥区赶往新县周河乡。可没想到,漫长的路途将林巧莉心头的喜悦打消了一半。“我先从家坐车到信阳车站,再从车站坐车到新县,然后从新县坐三轮车到去周河的路边等汽车去学校。”林巧莉说,“早上不到8点从家出发,下午3点才赶到学校,一路上要倒4次车。”

然而,对林巧莉而言,困难才刚刚开始。当她终于来到学校,看着低矮狭小的学校大门和校园里仅有的两栋破旧楼房,想到这就是自己今后要工作的地方,林巧莉的泪水夺眶而出,苦恼、后悔、委屈一股脑涌上心头。

当天夜里,学校只有林巧莉一个人,睡在铺着稻草的旧床上,听着院墙外哗哗的流水声和山上动物的怪叫声,林巧莉毛骨悚然,一夜无眠。“当时我就想,等天一亮就回家,我真的待不下去了。”林巧莉说。但第二天,一把青菜、几个水果……同事纷纷来到林巧莉的宿舍嘘寒问暖,林巧莉心中也渐渐温暖起来。开学渐近,林巧莉和同事们一样开始忙碌起来。“忙起来就忘了委屈。”林巧莉说,当自己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学生,她就下定决心留下来,“我要对我的学生负责!”

放弃读研 至今未嫁 她说舍弃是为了收获

2013年6月,一纸录取通知书打破了林巧莉原本单调平静的生活。林巧莉通过了淮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被淮北师范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录取。2013年暑假,林巧莉去学校参加了一个多月的进修。年底,寒假的课程又开始了,林巧莉却犯了难:“当时学校还要等两个多星期才放假,正是期末考试的紧要关头。”林巧莉说当时自己心中纠结万分,但当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她一下子有了决定,“我不能为了自己扔下我的学生不管!”就这样,林巧莉毅然选择了放弃读研深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多难得啊,林老师为了孩子们却放弃了。”提起这件事,同事们常为林巧莉感到惋惜。

由于林巧莉所在的学校偏远闭塞,接触社会面窄,今年28岁的林巧莉仍然没有对象,其间父母多次安排林巧莉去相亲,均被林巧莉拒绝。“介绍的都是外地的,我工作在这儿,走不了。”林巧莉说。为了能让女儿尽快找到一个好归宿,林巧莉的父母都劝说女儿回信阳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别说她爸妈,连我们这些同事都替她着急,大家都劝她考回信阳去,但今年她又没报名。”提起林巧莉,她的同事都说她“倔”。“提起这些事情,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父母。但想起大家的淳朴、善良和厚道,想起孩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就只剩下一个念头:留下来!”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是林巧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林巧莉说,她虽然舍弃了很多机会,但相比收获而言,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教师节,林巧莉获得了“信阳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并获得表彰;2014年3月,林巧莉被新县妇女联合会评为“三八红旗手”;2014年4月林巧莉获得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奖;2012年在全省组织的“我的特岗生活故事”征文活动中,林巧莉撰写的《生命因特岗而精彩》一文荣获省级二等奖……“林老师是一个事业心强,有大局观念的好老师,她爱学习、能钻研,对孩子有一颗慈爱之心,深受大家的敬爱和好评!”周河乡初级中学校长潘明说。

资助学生 亦师亦母 她用爱温暖孩子们的心

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许多家长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在林巧莉的班级中,这些孩子总是能得到一些特别的“关照”。“林老师不仅给我买文具,还给我买鞋袜、衣服,她和妈妈差不多。”“上星期我生日,林老师送了我一支钢笔做生日礼物,她让我好好学习。”“姐姐你看,我脚上的鞋就是林老师给我买的。”提起林巧莉,班里的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起林老师的好。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林巧莉每年开学后都要和每一个孩子谈心。虽然自己不富裕,但对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她总是慷慨解囊。几年下来,她已累计资助学生20多人,资助金额6000余元。

2014年秋季,林巧莉发现班里原本活泼可爱的刘珍珠同学突然变得自卑、孤寂,很少与同学交流,于是林巧莉就找刘珍珠谈心。“老师,我不想上学了。”刚说出这句话,刘珍珠的眼泪就断了线似的流了下来。原来,爸爸病逝,妈妈远走他乡,刘珍珠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知道家庭生活困难,懂事的刘珍珠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林巧莉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当时就为刘珍珠买来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并安慰道:“这些你不用担心,老师会尽力帮你解决!”在林巧莉的开导下,刘珍珠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林老师经常帮我辅导作业,我的英语比以前进步不少呢。”刘珍珠告诉记者。

林巧莉说,在这深山中,孩子们给了她最多的温暖和感动。每年放假,孩子们就围着她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老师,过完年你还来教我们吗?”“老师,我最爱上你的课了,你可不能扔下我们不管啊。”“老师,我奶奶说你要是一个人在学校害怕就去我家玩”……看着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纯真,林巧莉总是湿了眼眶,“为了他们,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