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开学季,今年部分高校为入学新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开学“大礼包”,即一套“量身定制”的全新宿舍分配方法。即按照生活习惯、人生规划、星座等来分配宿舍,尽力保障每间宿舍的4位室友有一些相近之处。
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纷纷采纳这一选分宿舍标准。此举一出,引发舆论广泛的讨论。
“我觉得这么分宿舍很有创意,有利于同宿舍学生和谐相处。”这一宿舍分配法让部分大学生羡慕不已。但也出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有学生认为,应该去适应一切环境,宿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没必要特意安排。
据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宋杨介绍,这一想法来源于一份《宿舍分配相关资料调查表》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学生最大的呼声。
对大学新生们来说,第一次真正脱离父母影响,开始经营自己的朋友关系是从大学开始。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学习怎样与不同的人交往和相处。而舍友之间的相处,就是一个缩影。
此前《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70.5%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感到烦恼。其中,学习休息受打扰、个人生活习惯不同、与室友缺乏共同话题,成为受访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主要烦恼。近年来,也因舍友关系不和等原因,校园“宿舍血案”时有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志峰接受《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说,寝室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学生成长经验有关。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比较受宠,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来到大学,过上了集体生活后,难免会起摩擦。
面对大学生在宿舍生活中产生的摩擦,新生刚入学时建立“宿舍契约”,按照志同道合的标准分配宿舍,在短期内能有效缓冲新生的内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矛盾。
“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是学校人性化的安排。”媒体人周稀银撰文表示,很高兴高校不再居高临下,开始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与教育,小到在宿舍分配上都能顾及学生的个性需求和集体磨合,这恰恰是大学长期以来较为短缺的。
即便如此,按星座分宿舍的做法,也引发了专家的担忧。“长远来看,把相似的孩子分在一起,会促使班级内“小集团”的形成,尽管减少了一些矛盾,却也令孩子的社会化减速。”心理学家张纯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其特点,也正因为充满多元和不可预知才精彩,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按星座分宿舍对学生体验社会多样性的权利,在一定程度的剥夺,是对学生社会化的干预。
有网友担心,学校给予学生选室友的权利,学生从一入学就憧憬“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样的故事,但如果他们对分配结果不满意,或经过相处后发现与理想状态差距过大,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形成抵触心理,室友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
“任何一次新环境的适应都会伴随着摩擦与冲突,成长就是不断调试自身进入新环境的过程。”胡志峰认为,学生们用自己的努力学会相互包容、理解和尊重,在成长中享受痛并快乐着的大学生活。
同样,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不同”,面对矛盾和纠纷,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建议,学校应该主动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尊重事物发展规律,顺其自然才能水道渠成。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