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栗 萍 郝 光 韩 蕾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78年前,卢沟桥事变之后,无数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民族而战,张宗武就是其中一员。
午夜梦回,枪炮声、呐喊声似乎仍在张宗武的耳边回荡,当年枕戈待旦、金戈铁马的岁月仍时时浮现在眼前。
日前,记者采访张宗武时,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过的每一场战役,清晰地记得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他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能忘,伤痛不能忘,抗战的记忆会永远刻在他的心里。
忆往昔 曾挨过日本鬼子的子弹
张宗武现居住在信阳市红军干休所内。92岁高龄的他,眼不花、耳不聋,讲话中气十足。他不仅每天看新闻读报,关注当下时事,没事的时候也会自己拄着拐杖下楼逛逛。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
1923年9月,张宗武出生在浉河区双井乡的一户贫苦人家。5岁时,已参加革命的父亲张承祖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这在幼小的张宗武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37年,日军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给中华儿女留下了无数伤痕。
1941年,张宗武刚满18岁,抱着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愿望,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战征程,成为新四军五师三十九团的一名战士。
参军不久,张宗武就在湖北的仙姑桥遭遇了敌人,那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接触到日本鬼子。“鬼子很残忍,那时候仙姑桥上有两个班的战士,被敌人团团围住,牺牲了不少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宗武的眼中充满愤慨,但他当时并没有退缩,依然奋勇杀敌,最终得以突围,“我当时根本没想到死这个问题,怕死就不会来参军了,既然来了就不怕死。”
1943年年初,张宗武所在的部队在湖北青山口遭遇了一个排的日本鬼子,这是他第二次与鬼子正面交锋。这次,张宗武所在的部队是负责扰乱敌人视线的。“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来形容当时的情形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要扰乱敌人视线,坚决不能让敌人找到队伍主力在哪里。”张宗武说。
据张宗武回忆,他和日本鬼子打过游击战,也掩护过战友打鬼子,但最让他难忘的,还是1944年北舞渡的那场战斗,他几乎是与敌人面对面进行肉搏。
“在北舞渡的时候,不管敌人进攻多猛烈,我们都把他们打退了!”张宗武说,战争是残酷的,眼看战友牺牲却不能上前拉一把,依然要浴血奋战,“不知道打退了多少拨敌人,那个时候大家都已经筋疲力尽,几乎没什么力气了,但战友们还是拿着刺刀刺向敌人。鬼子离我最近的时候,伸手就能抓到我的后背!”
“在我参加抗日的这几年里,曾三次负伤!”老人指着头上的一处伤痕说,“一次是在嵖岈山,一次是在湖北,一次是在北舞渡。不过都是皮肉伤,没啥大碍,最严重的就是弹片擦着头皮过去的。可见老天爷对我还是很好,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是怎么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
看今朝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从1941年到1979年,我总共在部队待了38年。这38年里,我从信阳辗转到湖北,又从湖北辗转到四川阿坝。这期间,挨过日本鬼子的炮弹,挨过国民党的子弹,挨过土匪的闷棍!”回忆起当兵的岁月,张宗武拳头紧握,“曾经有过很多次转业机会,但我都放弃了,我热爱部队,我从没想过要离开!”
1979年,要离休了,在外漂了一辈子的他,想叶落归根,就选择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张宗武常常义务为家乡的青少年们上课,讲述抗战故事,还给他们讲革命优良传统。“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苦日子,必须得让他们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张宗武感叹道。
张宗武说,8年抗战,有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苦。8年间,中华儿女付出了惊人的代价。8年间,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70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忘记那段岁月!”张宗武说,“回想起那8年的血雨腥风,回想起那些倒在血泊里的孩子、那些受折磨侮辱而死的妇女,以及为国牺牲的英雄烈士,我心中还是很痛!”
“如果没有当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战,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激动地说,“我们绝不能做遗忘历史和漠视历史的沉默羔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拥有忧患意识,不让历史重演。”临别时,老人的一席话久久在记者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