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黄铎 李浩 实习生 刘荣蕾

一座空寂的即将迎来新生的小学,坐落在曾经被日军机枪扫射的街道上;一排随风舞动郁郁葱葱的树木,生长在曾经被日军侵占的土地上;一个耄耋老人,拄着拐棍儿,步调却坚韧有力……

那房屋,那树木,那耄耋老人,见证了那苦难岁月的一切。

穿越历史的迷雾,回望这片不屈的土地,8月27日,记者一行来到平桥区中山铺,听82岁的老人袁道理向记者讲诉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疾风暴雨的跋涉中,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灵魂。

一场大轰炸和一代老百姓的血色记忆

“我记得清清楚楚,1938年9月27日正好是中山铺的逢集,日本人的飞机趁赶集人多的时候突然飞来轰炸。老百姓没有经历过,慌乱逃避中,一次就炸死300多人。”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这位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心中依然悲愤难平。

“我的小叔,在我小的时候天天背着我去街上玩,我们感情最深,在大轰炸的过程中,他也死了,死的时候他还没有结婚,生生地绝了户!”袁道理抹了抹眼角的泪花。“除了小叔,日本鬼子还欠了我们家6条人命啊!”袁道理控诉道。

日本侵略者欠的不仅仅是这6条人命。据资料记载:“日军占领信阳期间,犯下滔天罪行,不完全统计显示,直接杀害群众2万人,活埋群众1000余人,强奸妇女无计,炸毁、烧毁房屋7.3万余间;另在敌占区因日军掠夺无度,致使饿死、冻死的群众不计其数。”

在信阳,仅资料有记载的大轰炸就有5次之多。1938年7月的一天,日军5架飞机反复轰炸城南浉河桥,炸死炸伤群众150多人,不久城郊广水湾上空突然飞来日机数架,附近80多人躲入一防空洞,飞机投炸弹,土石将洞口堵塞,80多人全部遇难。7月下旬的一天,一列客车进信阳,800多名难民刚下车,9架日机对准难民轰炸扫射。《新华日报》记录了当时的惨状。“敌机9架轰炸车站一带,紧急警报和投弹几乎同时,全城惊惶万状,树林中的难民更是炸得惨,人肉血皮代替了树叶,挂满了树梢。哭声喊叫,凄惨之极。”9月27日上午,日机30架,轰炸信阳城东关、南关,民房大部分被毁,接着,飞机至城东中山铺,将该镇全部炸毁。9月28日上午,日机70余架分批次轰炸信阳城乡,投炸弹数百枚。1941年2月,黄龙寺逢集,日机突袭轰炸扫射,炸死炸伤群众200余人,炸毁民房400余间。

数字背后是日本侵略者罄竹难书的罪行和难以掩盖的一代人的血色记忆!

一首歌谣和一个城市的反抗潮声

“日本鬼子的大炮摧毁我的家,枪杀了爸爸又拉走了亲爱的妈妈,叫爸爸也不应,叫妈妈也不应,单单撇下我们难童到处流浪……”这是当时在中山铺广为流传的一首童谣。

这首童谣的创作者是当时的地下工作者梅建奎(音译)。

从天津大学毕业的梅建奎参加了地下抗日组织,被分配到中山铺进行敌后抗战,明面上,他只是魏家庙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然而这名普通教师,却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他编写了这首童谣,教学生私下里传唱,很快这首童谣在当地广为流传,并激发了当地群众巨大的抗战热情。

与中山铺一河之隔的浉河南岸,是当时游击队的活动区。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游击队曾经成功地除掉了3个日本军人。

“当时游击队就4个人,由吴德俭带队,他们化装成老百姓的样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在腰里藏着把子枪。趁着日本人吃饭的时候,几个人合伙拖走掉队的日本人,再用枪把他们打死。”袁道理回忆道。

一次涅槃和一个村庄的雄风重振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还蒙在雾里。太阳露头,妖娆的乡村70年后有了新的欢颜。鸣虫在欢愉中轻歌,秋穗在成熟里曼舞,桦林列阵扬起坚挺的旗帜,麦浪举臂进行意志的表决。

谁也不会想到,70年前,日军焚火烧房,这里曾经空无人烟。

村庄、树木、草堆、稻垛,焚烧的火龙往往有数里。

中山铺是当时方圆十里最为繁华的村庄,交通发达,世贸繁荣。然而经过大轰炸和放火焚屋,众多百姓丧失亲人和住所,四处流浪。

不完全统计显示,日军在1938年10月到1940年年底,纵火焚毁房屋5万余间。仅1940年9月下旬,日、伪军为消除信罗公路沿线抗日民众对其据点的威胁,将五里店东北(25保)一带所有村庄全部烧毁,造成了纵横10里的无人区。

就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抗战胜利以后,被迫离家的老百姓们陆续回归,在这个他们挚爱的土地上,重塑家园。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家园虽然被毁,但是抗战的伟大精神永远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