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中的司号员 (图片来源网络)

他是一位普通的抗战老兵、司号员。他用自己嘹亮的号声投入到战斗中,并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军人的职责与使命。

今年85岁的薛进礼是信阳市粮食系统离休干部、荣残军人。1930年7月出生于河南滑县半卜店乡东老河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岁参加滑县地方部队任司号员。1944年2月加入晋冀鲁豫边区第九分区新四路部队历任司号员、号目、司号长,先后参加了黄扬战役、平汉战役、安阳战役、羊山战役、运城战役、高山铺战役、新县解放等战役,他用号声吹奏着一个个迎接胜利的音符。

薛进礼12岁时正赶上滑县家乡地方部队招兵,他报名后被分配学习司号。刚开始时,薛进礼拿起号无论如何就是吹不响。于是,他一边虚心向司号长和老号兵请教,一边勤学苦练。别人休息时,他就在树林练,三伏酷暑时,顶着烈日练,三九寒冬时,迎着北风练,就连晚上睡觉说梦话都在背号谱,直练得嘴唇起泡,口中吐出血丝。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薛进礼就能熟练吹奏全部80多种指挥号音,在以后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2月,薛进礼加入晋冀鲁豫边区第九分区新四路部队,跟随刘珂团长,历任司号员、号目、司号长。当时,部队驻扎在滑县南部。主要任务是护送来往的八路军干部,路过铁路口及岗楼时,遇到鬼子的阻挠,薛进礼就按照刘团长的指示,吹响“冲锋号”,战士们就冲上去,将鬼子一锅端,安全地将八路军干部护送到交接点。部队休整时,也是司号员最忙碌和紧张的时候,每天部队的活动都是通过号声来进行指挥和安排。为了保证司号员准确把握吹号时间,每人还特配一个“马蹄表”,从早晨6点钟的“起床号”开始,依次要吹“出操号、收操号……12点对时号……熄灯号等15个号,一天所有的安排都通过这15次的号声来指挥。夜晚,司号员仍然要保持高度警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按照首长指示吹响“集合号”。吹号的间隙,薛进礼还时刻不忘研究号谱,他对所有号谱了如指掌,吹号多年,没出现过一次差错,深得部队首长的信任和赞扬。

有一回,薛进礼所在的豫东纵队身穿破旧的灰军装,与身穿较新的黄军装的豫西太行山部队相遇,双方因信息不通误认为对方是敌军打了起来。薛进礼和对方部队号手通过吹“普通问号”和“普通答号”并用号声互报部队番号,很快确定是自己人,及时叫停了战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双方部队不必要的伤亡。

一次部队驻扎到光山县白雀园的南山一带,敌军准备包围我军,熊作芳司令员命令薛进礼吹号通知六团团长郭尚亭前来召开紧急会议,当时两人分别在两个山头上,两山相距五六公里,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熊司令员是个急性子,让薛进礼接连吹“快来号”“快跑号”催促郭团长。很快,郭团长满头大汗地跑来了,边擦拭满头的大汗边气喘吁吁地说道:“你们怎么老在吹号催我呀,我已经是在跑了呀。”此次,号声也为战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在一次战斗中,薛进礼所在的第二野战军4个纵队与国民党40军激战近20天,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敌军一面消极应战一面慌乱而逃,薛进礼所在的二野一纵队负责堵截敌人的退路。薛进礼扔完仅有的七颗手榴弹后,又冒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顺着战壕跑到慌忙逃路的敌人身后,从距离最近的一个敌人身上拽下一把中等式枪,并迅速返回战壕继续战斗。战斗中,子弹打中头部,身体多处负伤,至今子弹皮仍然残留在他的颅内。

1954年8月,薛进礼转业到信阳地区粮食系统任职,他仍然保持着一位抗战老兵的英雄本色,用满腔热情为地方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整理人:信阳市粮食局老干科 陈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