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消息(记者 赵恩烽黑寅升)8月21日上午,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0届年会暨“全国晚报社长总编辑看呼和浩特”采风活动正式在呼和浩特市开幕。来自全国136家晚报的230多名社长、总编辑等齐聚青城,围绕“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韩昀祥、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雪峰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表示,本届年会恰恰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成立30年的一个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30年间,晚报在中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晚报从其诞生起就是这座城市的“晴雨表”。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这30年,也是推进中国报业发展的一座丰碑。“传承与发展”,也可以理解为致敬,向中国晚报界作出过贡献的老一辈晚报人致敬,向在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新闻人致敬。

年会上,中国晚协执行会长鲍国之代表晚协作工作报告。

另外,围绕着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新民晚报》《重庆晚报》《福州晚报》等多家媒体代表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以“媒介转型是一场革命”为题,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进路与运营关键。喻国明认为,互联网引导下的媒介转型,内容、技术、用户洞察成为当下传媒业运作的三大支撑点。

会上,宣布了2014年度赵超构新闻奖。本报多件作品获奖。其中,本报记者杨长喜、向炜合写的作品《32年,我划破了8条船》获得一等奖(编辑:盖威);本报记者黑寅升撰写的作品《婚宴“禁烟”获赞》获得二等奖(编辑:黑寅升);本报记者马依钒、王洋合写的作品《一桌7人7个姓 这顿冬至饺子真难得》获得三等奖(编辑:徐杰)。

在20日晚上举行的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0届年会常务理事会议上,与会的20多家常务理事单位表决吸纳了两家申请加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会员单位,至此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会员单位由186家发展为18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