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傅正在烹饪菜肴 |
本报记者 金培满
实 习 生 王君文
时间:昨日中午12时
地点:某酒店后厨
采访对象:陈世源(厨师)
室外温度:32°C
厨房温度:40°C
昨日中午12时,记者如约来到酒店后厨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陈世源师傅。正值三伏天,正午走在室外都觉得浑身汗津津,更不用说长时间工作在这容纳六七个锅灶的酒店后厨里了。刚进门不到5分钟,记者已经浑身汗湿透了,身旁是锅灶的炙烤和蒸汽的熏蒸,头顶上是排烟设备的轰隆声,再加上油烟的呛味,这种有如置身闷罐的感觉着实让人难受。此时,室外温度32℃,而温度计显示的厨房温度为40℃。
“想体验我的工作,这个时间点正好!”看到记者有些“不适应”,陈师傅打趣地说。翻炒、调味、掂勺、抖锅,“砰”的一声,油锅里的火苗燃起,一道菜下来,陈师傅已是汗流浃背。“我一直觉得做菜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艺术,把它当成工作那就太累了。”陈师傅一脸轻松地说,尽管脖子上满是汗珠,头上的厨师帽帽檐也已湿了一圈。
尽管在高温下工作,但师傅们已习惯带着帽子,在休息时也很少摘下高厨帽。“热,但一到餐厅里就下意识地带上了。”除了戴帽子外,餐厅厨师在夏天工作时也只得穿长裤与运动鞋。“一方面保障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防止烧伤、烫伤。”陈师傅说。
中午12时,正是上菜的高峰期,每道菜的色香味不仅考验一个厨师的做菜水准,上菜速度更考验着一个酒店的服务质量。
“陈师傅,包桌的客人催了,快点上啊!”“好咧!马上!”见服务员过来催菜,陈师傅依然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客人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厨师,绝不能因为省时间就胡乱炒,客人吃到嘴里尝不出满意的味道,那才是最失败的。”陈师傅一手持着锅子,一手拿着锅铲,眼睛紧盯着锅里的菜,丝毫不敢怠慢。“一顿饭下来出40多个菜,平均一分半钟出一个菜,这就是我们的速度,忙而不乱。”说起做菜速度,陈师傅很是骄傲。
据陈师傅介绍,他从20岁开始就在厨房学徒,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已经成为酒店的总厨。“对于厨师来说,工作时间里也就是三伏天最难受了,温度高,每天下班都是一身的汗。”陈师傅乐观地说,“每个行业都有其辛苦的时段,不过,在厨房内已经工作了多年,这点热可能常人难以承受,但我们已经习惯了。”
此时已是中午12点30分,从前台传来信息,有几十桌需要及时上菜,看到厨房内别的师傅忙不过来,陈师傅看了一下菜单,迅速动起手来。“每道菜我们都希望顾客能用心品尝不浪费,不枉我们高温下的坚守!”
编后:
城市不会因为高温而停摆,高温下的城市更需要温情。无论是煎药师、垃圾清运工,还是列车上水工、厨师,他们都是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齿轮。通过“高温下不平凡的坚守”系列报道的采写,记者深入一线,感受他们的工作与生活。面对高温,他们或许在户外冒着酷暑忙碌,或者在特殊工种的岗位上挥汗如雨。我们的镜头与文字,不仅是记录劳动之美,也是表达对他们爱岗敬业的敬意。在此,我们也希望广大市民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