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离元宵节还有两天,但我们是幸运的,所有的“热闹”都赶上了。

舞龙、舞狮、背棍、抛绣球、抬花轿……都是平遥“社火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对于外地人来说,其中的背棍表演最特别,首先要挑选俊秀男女孩童,为他们精心打扮后,把他们绑在铁棍上端,下端则绑在强壮的男子背上。表演开始后,背棍者根据背上孩童扮演的戏剧故事及人物,配合锣鼓点,迈出各种舞蹈步伐。当地人有一种说法:上过背棍的女孩子长大后好出嫁。所以尽管大冷天,当地没有哪个父母不愿意孩子上背棍的。

古城的“年”,精彩一个接一个。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平遥县署旧址内看到的,真人剧“县太爷升堂断案”,明镜高悬,威武无比。真有点包青天复活的味道。

游逛中,不时有浓妆艳抹、穿着古装的宫女排着队,摇摆着婀娜的身姿从身边经过。又或是坐着八抬大轿的县太爷,鸣锣开道的衙役,摇着折扇的师爷,举着杀威棒的捕快,“咣咣”的锣声震得人耳朵疼。徜徉其间,游人纷纷搔首弄姿留影拍照,我们三口也不例外。

热闹是属于游人的,古城的当地人早已熟视无睹。因为他们早已习惯自己的生活方式。

自古至今,古城固若金汤,五脏俱全。人们生老病死都不用出城,一辈子就见这些人。没有欲望,不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对于那些憧憬铁轨另一头的古城年轻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上火车,去追求电视里的远方。

古城的客栈晚上比白天更有味道。酒幌迎风招展,等待风尘仆仆的旅人歇脚。跨过高高的门槛,庭院深深,红灯笼依然亮着,却照不清人影,模糊地映着红彤彤的春联、福字,影子在墙上摇摇晃晃。让人不禁想象,屋里头必是热气腾腾的整鸡、整鸭、年猪、饺子……一家老小围炉夜话,男人们都喝高了,女人们张罗着菜,老人们回忆着往事,年轻人憧憬着来年。

客栈多是民俗风格,我们当然选择的是睡土炕,炕前的月亮门半垂着朦朦胧胧的纱幔,最里面叠放着大红大绿的传统锦被,还有绣花的荞麦皮枕头。墙上是古代四大美女图,窗棂上是大红剪纸窗花,屋顶式样别致的宫灯,墙角古色古香的几案,恍若梦回千百年前。已读初二的儿子在炕桌旁,盘腿而坐,煞有介事地写起残余的寒假作业。我和爱人沏上一壶老普洱,烛光映在两个杯盏中。其实,幸福就这么简单。

中国的节日大多是从土地中生发出来的,与自然节气息息相关。脱离了土地的城市,人们置办年货、洒扫房院的习惯没有改变。然而,难免别样的萧散清简,代表着仪式感的爆竹烟火也在空气保护的难题面前日渐式微了。

我们在平遥的大土炕上,得到了补偿。

(刘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