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周 涛
现 场
“桥坚强”已被拆掉10余个桥墩
12日下午4时许,记者走近罗山县原浉河大桥,只见其与北边的312国道大桥、南边的宁西铁路大桥长度相仿,跨度近800米,三座桥东西横跨浉河河床,桥下的浉河呈南北流向。
来到桥西面,记者看到,桥体已经被拆掉百余米,施工现场周边区域都被拉起了警示线,一辆开凿机停在乱石铺就的供大型机械运作的路上,路两面堆放着几处钢筋混凝土残渣。河床上河沙比较多,基本看不到支撑桥体的木桩。而西面桥墩下方浸泡在水里,南北两侧各有一些直径10公分至30公分的木桩裸露在外,两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正在桥附近溜达玩耍。
“河里水少的时候就能看到,这座桥的桥墩是用许多木桩顶起来的,以前好多人都说这桥是偷工减料造的‘豆腐渣’工程,其实不是这样的。”桥西头看场地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座桥可有年头儿了,别看下面是木桩垫的,要不是这些年河沙流失量越来越大,大桥说不定还能坚挺好些年呢。”这位65岁的老人说,儿时他就经常跟小伙伴在大桥附近玩耍,可以说这座桥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前段时间发大水,有个桥墩塌了,后来有几个人开来挖掘机拆桥,估计是天太热了,这几天没施工。”
溯 源
“桥坚强”始建于1934年
为更详细了解罗山原浉河大桥,记者随后在网上键入了“罗山桥坚强”后发现,著有《罗山条约》一书的作家王耀平,曾在2012年多次在博文中提到“罗山桥坚强”。
王先生在博文中介绍说,自己于2012年组织当年的干校子弟重返罗山,40年后重走这座桥时适逢河水枯竭,偶然发现这座有近80年历史的桥居然是靠木桩支撑的。
对于大桥的历史根源,王先生在网上晒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在潢川博友杨峰家看到的几份日军用于战争宣传的杂志,其中有一幅照片日军正在架梯攀上桥面,下方的文字中有“浉河桥、五里店”等字样,桥梁结构和下方的文字说明与“桥坚强”极其吻合。
1987年出版的《罗山县志》中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国民政府修建了“桥坚强”:
浉河大桥,位于罗山与信阳交界处的河棚西段,横跨浉河东西两岸,距罗山县城21公里,为信叶公路主要大型桥梁之一。始建于1934年,共29孔,每孔跨径12米,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全长360米,宽5米,两侧有栏杆。为当时京陕干线河南省境内最大桥梁之一。1938年日本军进犯豫南,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桥东头两孔炸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
说 法
拆除“桥坚强” 避免安全事故
记者了解到,2012年,王耀平先生曾在一篇博文中说:“我一直认为这是文物,应该受保护……”在博文中,他以桥的年代、建设工艺、建筑结构、建筑特色、美感程度等方面,详尽叙述了这座桥的保存价值,建议相关部门能够一起对其进行保护。
然而,近期桥梁被拆除,王先生又于7月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浉河大桥被拆——挺不住的“桥坚强”》的博文。文章中,他表明这座桥是一座在风雨中飘摇80多年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抗战史见证,本着珍惜历史和文化的原则,因为保护起来,不应该被拆除。
由于“桥坚强”有一段位于罗山县楠杆乡境内,记者便就其被拆除一事,联系到罗山县宣传部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桥面下陷了,不处理的话很可能发生危险,而且桥的南北两面各有两座正在用着的公路桥和铁路桥,这座桥都废弃许久不用了,应当拆除。”该负责人随后介绍说,这座桥虽然有一部分处于罗山地界,但与罗山县并没有多大关系,桥的拥有权、所有权、管理权都应该是属于信阳市平桥区。
“受信阳市公路局委托,我们平桥区公路局正开始对桥实施拆除作业。”记者随后联系到平桥区公路局,一名工作人员说,“现在是汛期,在枯水季节,那块桥下都是干涸的沙滩,桥西面几个桥墩下面,支撑大桥的木桩很明显。前些日子信阳市普降暴雨,浉河出现洪峰水位。水位下降后桥墩下陷了,其中有一根下沉很厉害,要是再遇洪峰,桥将有倒塌风险”。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桥一直处于废弃状态,周边也有一定的警示措施,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和小孩爱在桥下玩耍,如果不拆除,迟早会对村民的安全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