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作业人员在调试设备(资料图)

本报记者 金培满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月15日下午,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传达贯彻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市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和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

当四大体系建成之后,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成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任务一:加快立体化、高覆盖、全天候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以信阳新一代气象雷达系统建设为重点,建立优化完善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资料接收、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站等观测系统。健全自动气象灾害观测网络,自动气象站覆盖所有乡镇,在山洪地质灾害敏感区、城市气象敏感区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提升暴雨等突发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以信阳国家农业气象站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步伐,在全市高标准粮田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设施,加强对各类农作物长势和田间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加强茶叶等特色农业气象观测。

以环境、旅游、交通气象为重点,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网。加强环境气象监测,提高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在鸡公山、南湾湖等主要旅游景区布设旅游气象观测设施,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建设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气象观测网,开展大雾、大风、强降水、雨雪、低温冰冻、高温等主要交通气象灾害观测和服务。

任务二: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

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与县区政府部门的互通互联。建立健全全市、县区2级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装备保障社会化,为气象装备保障提供有益补充。

任务三: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制订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各县(区)要将气象部门纳入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对遭受破坏的探测环境要限期整改,用3年~5年时间使全市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达标率达到100%。

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任务一: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

以数值预报产品和多种气象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为基础,不断完善天气、气候预测报系统。强化天气雷达、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等气象探测资料的研究和综合应用,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强化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实效。

到2020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灾害性天气预报时效提高到30分钟及以上。

任务二: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

建立市级气象灾害信息监测预警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水文气象、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开展农业气象、旅游气象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

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

任务一: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要不断丰富灾害性天气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公众气象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政府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任务二: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办事处)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作用,全面推进乡(镇、办事处)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任务三: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将气象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统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设施建设。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气象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提升地质、水利、交通、环境、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能力和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基地和对外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

任务四: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

加强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加快推进中国气象频道在市、县落地,统筹推进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和实效性。到2020年,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在98%以上。

气象支撑保障体系现代化

任务一: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工作

将气象科技工作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研究计划,加强市级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强对流天气预警、短期气候预测和极端天气事件预测、农业气象服务和卫星遥感、雷电灾害预警与防护、人工影响天气、公共气象服务等气象科学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效益。

任务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气象事业的要求,将气象干部纳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参与重大业务科研和服务项目以及进修访问、学术交流、岗位练兵等途径,不断提升业务人员队伍素质。

任务三: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

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各类科普馆、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