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楠

6月18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当家人还在熟睡时,家住浉河区民权办事处社会社区的余长华已经早早起床,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今天,与往日不同,除了准备早餐外,余长华还给家人准备了粽子。

“端午节快到了,不吃粽子哪有过节的气氛呀!”余长华笑着说。泡米、泡粽叶,余长华做得有条不紊。“你看,这粽叶还是我去年留下来的呢,保存得完整,今年还能用。”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余长华开始包起粽子来。

只见她拿起一片粽叶,将粽叶下半部分用手折成一个三角漏斗形,然后另一只手捞起一把米,放进“漏斗”里,再将粽叶上半部分翻过来折好,用粽叶条一固定,一个大大的三角形粽子已然成型。

“包粽子,要根据粽叶大小放米,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余长华说,这个标准只有靠个人感觉把握。“包粽子最关键的是要把粽子用绳子固定好,这样才能保证不漏米。”

每年端午节,余长华在包粽子时,总会想起小时候捡粽叶,跟着父亲学包粽子的场景。

余长华的童年是在浉河区游河乡度过的,每年端午节前,最高兴的事儿莫过于跟着家人去竹林里捡粽叶。“地上厚厚的一层粽叶,踩上去吱吱响,我们专挑大片的捡。那个时候,竹林里小动物还有蛇特别多,捡粽叶真是既惊险又刺激。”现已40多岁的余长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我包粽子是跟父亲学的。小时候,每次父亲包粽子,我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他面前,一点一点地学。”余长华学得快、粽子包得也好。每年的端午节,她都是父亲的好帮手。

出嫁以后,她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同时也承担起每年端午包粽子的“重任”。因为她的到来,婆婆每年端午节闲了下来。每年,在端午节前两三天,余长华都会包好一大盆粽子,让婆婆和家人提前尝鲜。“端午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插艾蒿、戴香包,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我们要传承。”余长华说,每年闻着粽子的清香,她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那个父亲手把手教她包粽子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