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宝

“真的假不了,而假的亦真不了”,我坚信这是常识。然而,事事复杂,世间却有这样的存在,将大说成小、将有说成无,比如“南京大屠杀”,它原本是最疼痛的历史伤痕,它原本是最不能被抹去的记忆,受害者应如此,施暴者更应是如此。可今天,有人却试图掩藏真相,忽略遗存者的创伤,以各种说辞迷惑后人的双眼。还好,有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这样的人,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以一颗敬畏的心,书写血肉清晰的历史,缅怀先人、提醒后人。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对于经历过的人们而言,这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张纯如的外祖父、父亲都经历了那个饱经战乱的年月,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这场战争灾难,但是他们用心铭记,幼小的张纯如继承了这份血淋淋的记忆。1994年,在加州一个小镇上所见的展览图片,不仅唤醒了她对祖辈遭遇的记忆,也从那一刻开始,她找到了人生追寻的方向:忠实的记录南京大屠杀。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鉴于她曾经记者的职业、美籍华裔的身份,让《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有了更多的看点和期待。首先,从体裁上来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叙事小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查报告,张纯如给自己书的定位是一本“非小说体的专著”。这种体裁,综合了调查报告具有的真实、叙事小说具有的清晰,在宏观叙事中生动,在细微探究中真实,很耐读,真实的表述、记录,丰富的情节描述、环境描写,入心、入脑的理性思考等,所有的一切在读者的架构中臻善臻美。

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导言、主体、结语三个部分,12个小主题,构架合理,逻辑清晰,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内容上,作者不仅通过档案资料、当事人日记、书信、影像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而且通过在事发现场对亲历者的采访,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些能够让人信服。在书中,没有虚妄之言,对日本民族精神、学校教育、军国主义历史的剖析,对在南京日军的暴行的记录,对幸存者生活命运的关注,对战后日本某些势力企图抹去大屠杀行为的抗争,让这本书有了厚度、深度、高度。

在当下,记录“南京大屠杀”残暴场景以及思考的学术著作、影视作品很多,比如编撰《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比如拍摄《拉贝日记》《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相比较之下,《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更有价值,它在华人内心深处种下了理性的种子,不单单铭记施暴屠杀的敌人,保存对历史的客观的态度,还要让善良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开花、结果。

我想,检讨那段历史,绝不是为了激发仇日情绪,而是如张纯如认为的那样,“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其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是为了拯救整个人类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属于人类,又与每个人都攸切相关。因此,不管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角度,也不论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流逝几多,我们都有义务去铭记、感怀。

对个体生命保有敬重,对死亡及死亡过程保有敬畏,当是所有个体、民族的最基本的原则,不可逾越。我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就是真切诠释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的道理。诚然,我们要记住日本军人在南京的野蛮行径,但同时,我们也要记住在那场人性灾难中涌现出来的感动,像拉贝、魏特琳、威尔逊等人;以及像张纯如这样,悲怆于思考间,为寻求真相奔走呼号,甚至献出生命的人。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真诚希望每个华人都能从这本著作中得到领悟,这是对作者张纯如最好的缅怀,也是对抗日战争最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