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责编:陈明娟 创意:金 霞 质检:尚青云 电话:6201407

B

伟大的风格

——记邓小平同志在大别山

解放战争中,邓小平同志和刘伯承同志一起统率部队,总是处在战略全局中的关键位置,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斗争的最前线,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的重大战略决策,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大别山人民不会忘记,在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战略转折关头,中原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与刘伯承司令员一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所建树的不朽功勋以及他在组织领导创建大别山解放区斗争中表现出的崇高风范。

“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科学地分析全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变化,明确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毅然决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

根据这个方针,经过反复考虑和多方权衡,中共中央、毛主席把战略进攻的方向选定在大别山区,并做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经略中原,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16日决定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新的中原中央局。

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毅然担任突击队的任务,实施中央突破,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此举不但实现了党中央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目的,而且犹如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 , 迫使蒋介石把防线由黄河退到长江一线 ,倒退了一千里。

南征将士不会忘记在取得战略进攻的首战鲁西南战役胜利后,刘邓首长为捕捉南下战机,呕心沥血、慎思断行,乘敌不意出奇兵;不会忘记,汝河血战火线上,刘邓首长冒着敌人炮火挥师从敌人前堵后追中杀出一条血路,突破汝河,“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不会忘记,在大别山艰苦的斗争岁月里,刘邓首长统揽全局、无私无畏的战略家风格。正是这种团结共事的高尚风格, 共挑重担的伟大精神,影响和激励12万大军在无后方作战的极端困难条件下, 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战略任务。

他们配合得是那么默契,不需要太多的言语。1947年8月24日,突破汝河的部队集结息县彭店,准备渡过南征的最后一道天险淮河。刘邓大军到来之时,正好上游刚刚下过雨,河水上涨。敌人追兵先头部队仅距我后卫部队15公里,如两天不能过河,部队将被迫背水作战,情况十分紧急,刘邓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邓小平提议:“伯承先行指挥渡河,我和李达在后指挥部队阻击。”刘伯承果断地说:“政委说了就是决定,立即行动”。如此重大的渡河行动,就在一瞬间决定了。结果部队抢先一步渡过淮河,敌军的大路追兵到了河边,面对突然暴涨的河水,看看刚刚远去的刘邓大军,只好“望河兴叹”。他们相互信任 , 互相支持。当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大别山, 敌情空前严重的时候,邓小平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 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

1947 年 10 月的一天,光山县境内的一个山坡上,一纵连以上干部正在聆听邓小平的讲话。讲到刘伯承的指挥艺术,邓小平这样说道:“刘伯承同志有高超的指挥艺术,是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杰出军事家。正是在刘司令员和中原局、野司的指挥下,我们不但走到了大别山,而且还取得了钟铺、斛山寨、高山铺等战斗的胜利。”由此可见邓小平谦逊的领导作风。

邓小平在回顾这一段战斗历程时说:“二野的内部关系是非常团结、非常协调的。上下级之间、各纵队之间,甚至于更下层一点,关系都很协调。”“这是个了不起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邓小平在大别山区党政军民中极力倡导并率先垂范的团结战斗、勇挑重担的精神。

几十年后的1986年,邓小平在回忆刘伯承的纪念文章中,曾满含深情地说:“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

(据信阳党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