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论五常教化不孝子 倡孝道崇德正民风

明朝监察御史黄家栋告老还乡后,在息县老家闲居。有一天,先后接连来了一母同胞兄弟两个来访者。哥哥叫陈忠仁,弟弟叫陈忠义。二人因扶养老母之事发生了诉讼,互相上告对方对母亲不孝。

事情是这样的,陈氏两兄弟在养活母亲一事上有个约定,就是一对一个月轮流养活。只因上月月小29天,本月月大30天。老二怕吃亏,不愿意让娘在自己家比在老大家多住一天,于是不到下月初一,而是在刚过了当月的二十九就把娘往老大家送。谁知,老大家确闭门不纳。僵持不下,就把老娘弃之当街。幸喜遇见了西关外大慈庵老尼慧贤把老母收养。此乃所谓二人对告的由头。

当黄家栋了解了事情的巅末之后,顿生以德感化这两个不孝子的念头。于是一方面他分别答应替他们写诉状,约定次日来取。一方面到县衙与县令商讨巧劝不孝子的计策。二人不谋而合地选用了“宋朝江西余姚县,亲兄弟同在朝为官,因家产纷争而诉讼,三年未果。新任余姚县,以论五常,劝其兄弟息诉的典故”用来教化陈氏二兄弟。二人心领神会,照计而行。

陈氏兄弟祖籍湖北省。父辈迁息后靠撑大船成了息县的巨富,子继父业,不读书,目不识丁成了个愚昧无德之人。第二天,二人分别讨了状纸,投诉到县衙。因为县令事先有通知,来听审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县令升堂已毕,把惊堂木“啪”地一拍:“把原被告带上堂来!”两兄弟头顶状纸,扑通跪在堂前。县令:“可有状纸?”二兄弟:“有!”县令:“念!”二兄弟:“草民都不识字。”县令:“呈上来,请师爷代你来读!”

师爷念道:“自供状 ……”明明是诉状,怎么变成了自供状了呢?这是黄家栋和县令以“五常”教二子而特意设定的。

众所周知:

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乃仁也;鹿见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乃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乃礼也;蜘蛛结网捕其食,蝼蚁塞穴避其水,乃智也;鸡非晓而不啼,燕非社而不至,乃信也;仁·义·礼·智·信乃五常也;此五常禽兽亦有之,何况人乎。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知尽孝道,报答其养育之恩。人之所以为人,当知恩图报,以孝为先也。而我兄弟二人,为扶养老母一事,一时争强斗气,将亲生母亲弃之当街。幸喜被大慈庵慧贤师傅收养。哥陈忠仁,仁在那里?弟陈忠义,义在何方?真乃禽兽不如,天理难容,罪当不赦。古人云:知错必改乃君子也。我兄弟俩当堂保证,立刻接老母回家奉养。为痛改前非,我兄弟愿将各自名下的田产各十亩,银子各五十两,捐给大慈庵的有义德,倡孝道的慧贤师傅。为她兴建一座孝义阁,以倡孝道。待其百年后,为她塑一金身,供奉在孝义阁里,永世不忘她的孝义功德。

不孝子 陈忠仁 陈忠义

爷师带着感情,读到伤心处,喉咙斯哑,眼泪欲滴。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而感动,听到动情处,有的失声痛哭。陈氏二兄弟泪湿衣襟,无地自容……

这时候,县令把惊堂木一拍:“陈忠仁、陈忠义,我来问你,师爷替你念的自供状,可是实情?”两兄弟:“句句是真。”县令:“捐银捐地为大慈庵老尼慧贤修盖孝义阁,可是自愿的?”两兄弟:“是自愿的。”县令:“好!当堂划供!银两契约当堂兑现!退堂!”

退堂后,围观的百姓一个个都夸陈氏兄弟俩浪子回头金不换,大慈庵老尼百年后,也被息县百姓尊为孝义娘娘,供奉在孝义阁里。从此以后,大慈庵的香火代代兴盛。孝义阁的兴建,对倡孝道,正民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乃“论五常教化不孝子,倡孝道崇德正民风”是也。

(四) 一门三代三进士 家栋世美牌坊立

告老还乡后的黄家栋,在家教育子女,其乐融融,其父黄缙自幼严教的家风,在黄家栋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给子女讲经论史,启发诱导让他们懂得立身正直与栋梁骨干的关系。让他们从小立下报国之志。因而,其子黄焘,官做太常典薄,其侄黄杰,三岁父母双亡,黄家栋将其收为己子。和黄焘同窗功书,品学兼优。黄杰于明万历己丑年中进士。至此,从黄家栋的父亲算起,黄氏一门三代出了3个进士。为息县增添了光彩。由于这3个进士,都是勤政爱民的清官,深首息县百姓的拥戴。纷纷要求给黄家立名誉牌坊。由县令领衔上表,奏请明万历皇帝恩准。在息县西大街黄家栋门前,立了一座跨街式的黄家栋世美牌坊。此乃“一门三代三进士,黄家栋世美牌坊立”是也。

(孟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