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周以兵正在炒制手工茶 吴 楠 摄

原标题:幸福歌儿唱不完

本报记者 吴楠

4月,漫步茶山,天空碧蓝,群山披绿。重峦起伏的茶山上,一个个头戴草帽的采茶女散落在茶山,俯首间,一片片青翠的嫩芽飞落入小小的竹筐里。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山歌随着淡淡的茶香不时飘来,美景、美味令人心旷神怡。碧绿的茶山掩映间,那一座座小洋楼光彩夺目,仿佛散落在山上的颗颗珍珠,将整个茶山装点得生机勃勃。

迎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浉河港镇何家寨茶农赵有星的茶园。放眼望去,山坡上长满茂盛的茶叶,一芽芽嫩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茶园内一片繁忙景象,一群采茶女在卖力地采撷鲜叶。看着新鲜的茶叶即将被加工成毛尖茶,老赵开心地笑了。

赵有星是何家寨有名的“茶把式”,十几年来,默默种茶,默默炒茶,漫山的茶叶让他的生活大变样。车子有了,两层的小洋楼盖了起来,用他的话说,“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原先山里人日子过得可不舒坦,山里沟沟坎坎的,下山一趟难得很。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茶叶一下来,上山买茶的人成群结队。”赵有星说着,还把记者领到了他的茶房内,挨个介绍他家的炒茶工具:烘干机、揉条机、筛选机……茶叶大上市时,这些机器可帮了老赵不少忙。

田曜魁,一个阳光的80后,不仅在浉河港镇拥有自家的数百亩茶园,而且还经营着自己的茶叶公司。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家创业,并在家人的支持下注册了自己的茶叶产品商标。

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小田不给茶树喷洒农药、施用化肥,让茶树在最原生的生态环境中,以最自然的状态生长。“这些茶树一年才采摘一次,虽然产量少,却是质量安全的放心茶叶,档次要更高。”

谈及自己的创业理想,小田说:“未来三五年,会在市区开设自己的实体店,把到自家茶园的路修好,还要办一个以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生态茶园,我要在家乡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比起冲劲十足地80后田曜魁,42岁的周以兵已与茶叶打了26年的交道。

二十几年前,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周以兵却窝在家里种茶,守着家里的二十几亩茶园种茶炒茶。如今,他在镇上开了自己的茶叶店,每年的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十几万元,同时他还承包了邻居的茶园,将茶园面积扩大到四十多亩,并准备继续扩大“领地”,周以兵在自己富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邻亲朋致富。

虽然现在已是现代化机器炒茶的年代,但是周以兵始终不忘手工炒茶的独特味道。每年,他总会加班加点,亲手炒制一批茶叶,为的只是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信阳毛尖最初的、最纯的味道。

“只要用心做好每一片茶,咱茶农们哪愁过不上好日子?”周以兵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加快发展茶产业,对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

与周以兵一样,茶乡众多农民依托茶叶发展而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小茶叶,大民生。茶是农民的增收渠道,种茶给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直接利益,使群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一山山茶园绿如海,一年年茶叶好收成;一张张笑脸美如画,一声声茶歌表心情。”茶乡人民因茶富了起来。

“种茶让我们茶农富起来,但真正让咱们‘信阳毛尖’扬名海内外的,还得夸夸咱们的茶文化节。”对于即将到来的信阳第23届国际茶文化节暨国际茶业博览会,周以兵充满了期待,“因为每年一次的茶文化节,每当茶叶上市,全国各地的车几乎挤满了茶乡的大街小道。”

以茶为媒,广交朋友。从1992年开始,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每年举办大型茶文化节活动。弹指一挥间,信阳茶文化节已举办了22届,成为信阳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每届(国际)茶文化节都会组织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举办茶文化节,不仅提高了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信阳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弘扬了茶文化,带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23年来,从最初的茶叶推介,到现在的茶节经济,22届茶文化节,不断走向成熟。通过茶文化节,世界开始从一片茶叶的芳香中认识信阳。而信阳毛尖也凭借无可复制的品牌竞争力,在国内茶业独树一帜,成为信阳富民强市的一大产业,并引领着信阳人在突破发展的道路上快步前行。

(下篇请看《喜看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