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蔬菜基地忙碌的菜农们

本报记者 赵锐 周涛

4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浉河区双井乡冯湾村的友之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眼前一位戴着眼镜的80后名叫万友强,是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

面对记者,万友强稍显羞涩,伸出满是污泥的手又缩了回去,笑着说:“正在挖蓄水池呢,手有点脏,都不敢跟你握手!”放眼望去,百余亩地满是大棚,记者不禁喟叹规模之大。

“能有这样的规模,还不都是政府的价格调节基金帮的忙!”万友强一边打开自动喷灌系统一边说,“我们合作社是2014年基金扶持的19个合作社之一,项目总投资75万元,其中我自己筹得资金45万元,申请市价格调节基金补助资金30万。”

记者了解到,万友强曾在武汉做有机蔬菜生意,从云南运蔬菜到武汉卖,仅几年功夫,手里就攒有几十万元。2012年,信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万友强回乡创业了。当了解到政府价格调节基金扶持政策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报了项目,随后得到了认可,并拿到基金补助。

据万友强介绍,这基地虽算不上大规模,可算得上有特色,菜品一律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基地目前运用营养盆培植有近80亩地的台湾超甜玉米,全是纯天然的。走进基地内部,一股香味扑面而来, 刚喷完水的玉米苗还挂着水珠,长势极佳。“我们一般都供货给和美超市,等到6月份,市民们就能吃上我种植的特色玉米了。”望着自己辛苦培植的玉米苗,万友强信心满满。

走进另一个大棚,记者看到有熟悉的苋菜、空心菜等时令蔬菜,旁边大棚里还有包菜和辣椒。万友强说:“要种就种无污染的菜!这是我去年引进的杭椒和包菜的新品种,信阳现在基本没有卖的,就算不打农药只施农家肥,一般也不生虫,由于收获期比我们的蔬菜早,等虫出来的时候我这菜早卖完罢园了。”对于菜的销量,万友强满怀信心,“我的菜纯天然,大家都爱吃,周末时常会有住在市区的朋友开车到我这儿割包菜、拔苋菜。”

万友强告诉记者,基地所请所生产农户全部是当地人,他们按天领取工资,男劳力100元/天,女劳力60元/天,每月结算一次。为更好更快地帮助农户种菜致富,他还请来专家上门做技术顾问,每季度一次,专业讲解如何种植出高产的无污染蔬菜。

附近村民李桂梅常年在该基地工作,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工钱60元,一个月下来一两千,种菜技术也提高了不少……”

对于今年的蔬菜长势及行情,万友强很有信心,他说今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临行前,他告诉记者,今后他会加大投入,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让更多的市民吃上纯天然无污染的放心菜。

编者按:近年来,作为重点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储备资金,我市物价部门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从零星投放到常态化投放、规模化投放,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凸显了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稳物价、惠民生”的重大意义。2014年,全市各级物价部门共投放价格调节基金1166.8万元,其中市级先后投放695万元用于扶持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南湾管理区等县区的20个种植、养殖基地改扩建,投放55.4万元用于补贴第一批平价商店的建设运营。新增平价商店44家……如今,这些受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的蔬菜基地项目做得如何,给农民带来多少好处?平价商店建得咋样,市民吃没吃上放心菜?今日起,本报推出《“我的蔬菜天然无公害!”》《“我这基地满是高科技!”》《“我们商店菜价非常低!”》3篇系列报道,敬请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