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件事,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刻骨铭心;没有这件事,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大爱无疆。几十年来,尤其是舅舅病逝9年来,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清明节来了,我对舅舅的思念与日俱增。

其实,舅舅不是我的亲舅舅,我妈是舅舅家族的人收养的女孩儿,妈妈和舅舅之间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他们比亲兄妹还亲。外祖父去世时向我妈交代:“我死后你就没有了依靠,有难事就找你那个年龄最小的堂哥(我舅舅)解决。”

听妈妈讲,舅舅虽然出生在县城,但属城市贫民阶层。填不饱肚子不说,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居无定所。舅舅是家里的独生子,6岁时,他的母亲撇下他撒手西去。舅舅成了没娘的孩儿,饥寒迫使他整日在街头出其不意地从别人手中抢食物吃,挨打、挨骂的次数自然不会少。因此,他对贫穷的感受比一般人深刻。

但贫穷没有压垮舅舅,他反而更加珍惜解放后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几十年来,他拼命工作,最终过早地累垮了身体,于1983年病退。

站在我面前的是可亲的舅舅,我从心里感受到更多的是正直、善良、慈爱。舅舅一生从不攀附权贵,从不对人低眉顺眼。他对丑陋的事情、丑恶的现象嫉恶如仇,对有困难的亲人和街坊邻居却如春天般温暖。他利用工作之便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很多街坊邻居至今都对他心存感激。

舅舅于2006年正月十四晚上去世后,我妈妈长时间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想起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想起情深似海的兄妹情义,平时爱说爱笑的妈妈整日眉头紧锁。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才向我娓娓道来舅舅与我们家的故事。

我们姐弟几个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仅靠妈妈的工资生活,总是入不敷出。尤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春节期间,别人家的孩子穿花衣、吃白馍、放鞭炮,我们只有羡慕的份,能够填饱肚子就是奢望了,妈妈哪还有钱供我们“挥霍”?

每当此时,不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风雪交加,总有一个身影出现在我家门前,那个人肯定是我舅舅。舅舅带来的米、面、肉、菜等,总能解我家在春节期间的燃眉之急。

那些年的春节让我记忆深刻。每逢春节来临,舅舅的到来总会给我们家带来融融暖意。从舅舅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后来挣了钱,我就想着要怎样报答可敬可亲可爱的舅舅,但不曾想,他在9年前的春节期间撒手人寰。每每谈及此事,我们姐弟几个总是眼含热泪,唏嘘不已。清明节来了,但愿远在天国的舅舅能够听到我们的呼唤——

舅舅,我们永远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