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市长乔新江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烈掌声。会后,本报记者也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话题第一时间采访了部分代表和委员,他们各抒己见,表现出了极高的履职热情。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聚 热议话题:配套服务要先行

报告摘要:

突出产业集群集聚,加快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层次,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升配套服务水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产业集群集聚,加快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政协委员张更生说:“要讲究集群集聚,由一个大企业或是几个大企业带头发展,进而引导、拉动一些相关的产业与之配套发展,使他们相互依存、互补互助共同发展,这样成长起来的工业群体才能稳固向前发展。”

要实现产业集群集聚,配套服务就要跟上,这个配套服务主要是指金融服务。

“在我市的工业发展上,基本没有什么金融服务而言。我市企业在国有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即使贷了款利息高,还贷期短,企业还没缓过劲来,大量资金又要被抽走,企业随之被釜底抽薪。”政协委员李正军给出这样的建议,“大力发展和活跃本土金融市场,培育本土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和民间融资机构,多种金融机构的联合体才是配套服务工业发展的基础。”(本报记者 金培满)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 热议话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报告摘要:

统筹解决农民举家进城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问题,真正让农民进城有希望、生活有奔头、奋斗有回报。

“农民的愿望就是能够就近就业,就近发展。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有望将农民在家门口致富的梦想变成现实。”人大代表张晓帆说。

远离背井离乡的奔波,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的梦想固然好。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仍选择进城务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特殊关注。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更大规模地涌入城镇,就业难、住房难、生活难、保障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亟待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民盟信阳市委建议,强化产业支撑,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强化服务均等,使农业转移人口“落得下”,深化配套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得出”。

“创新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借助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也是实现农民就业和致富的途径。”政协委员吴昊说。(本报记者 李亚云)

关键词:农业经济 热议话题:加快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试验。”政协委员周民说,对很多农民来说,一年只干两件事,种和收,非常简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要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在林权和地方方面进行改革。”周民建议,“可以在全市的某个区域搞个试点,从土地产权制度到土地流转层面,逐步探索,寻找发展新路子。”

对于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人大代表王建民十分欣喜。作为一家农产品企业的负责人,他长期与农民打交道,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撂荒现场让他十分痛心。“如果能加快土地流转,把农民不愿种、没能力种、没人种的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龙头企业手中,这些问题都好解决。”王建民说,“应当大力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对发展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有很好的带动促进作用。” (本报记者 吴楠)

关键词:第三产业 热议话题:立足优势发展服务业

报告摘要: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全面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服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实施120个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张更生委员来自浉河区工商联,常年和企业打交道的他,认为立足于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才能做强做大服务业,“我市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工业就比较困难,但是物流产业是不受地域影响的,我市的地理优势比较明显,四通八达,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来自光山代表团的人大代表熊心亮,利用农村废弃的田地建工厂,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让农民不用进城也能赚钱,但是他依然觉得不够,“今年我想利用咱们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农家乐方面下功夫,让农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周边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张更生与熊心亮认为,要想发展好服务业,除了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外,外界的支持,产业上的投入,配套的服务设施也是缺一不可的。 (本报记者 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