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与温世荣烈士弟弟温世举交谈。 郝 光 摄

原标题:“大哥,终于等到了您的消息!”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郝光 吴楠 见习记者 黄宁

烈士资料:温世荣,男,1935年4月出生于信阳市息县张陶乡赵楼村。1956年3月参加革命,1958年8月病故于锦州,9808部队战士。(资料来源于河南省英烈网)现安葬于辽宁省解放锦州烈士陵园。

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鸪声里又春深。3月26日,循着飘香的油菜花海,我们来到了抗美援朝烈士温世荣的家乡——息县张陶乡赵楼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赵楼村已一分为二,温世荣的亲人如今都隶属于徐长庄村,但他的弟弟温世举前些年举家搬到了县城。

在息县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们在息县县城的一处工地上,见到了67岁的温世举。他和老伴在这里帮人看工地。

“大哥,终于等到了您的消息!”得知大哥安葬地,温世举喜极而泣,记忆中的画面在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再一次一帧帧地回放......

“别人都回来了,为啥他回不来”

时光漫溯到1956年,同样是一个桃李争艳、百卉含英的明媚3月。21岁的温世荣披红戴花,在锣鼓喧天的喜庆中,告别了家人,和堂叔与表哥一起,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那时,两个弟弟还小,高大能干的温世荣就是家里的顶梁柱。然而,父母的反对,妻子的挽留,不满周岁儿子的啼哭都没能阻碍温世荣前进的脚步。“我的父母根本不同意大哥走,大哥执意要去,说没有国哪儿来的家,他要保家卫国。”

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陆续撤军,同去前线的表哥和堂叔相继回国,家里人望穿秋水,最终等来的却是噩耗。当公社人武部的同志送来温世荣的遗物时,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别人都回来了,为啥他回不来啊……”后来,家里的军属牌也因母亲每每睹物思人、郁郁寡欢而被丢弃。

“大哥去朝鲜没多久,不到1岁的侄子就夭折了,1959年长嫂改嫁。用农村的话说就是,我哥这一门绝了。”温世举说,每年除夕阖家团圆之时,也是他们家最为伤感的时刻,母亲总会为大儿子的“缺席”痛哭流涕。因没有大哥的遗骨,温世荣就跟二哥在爷爷奶奶的墓旁给大哥盖了一个衣冠冢,每年清明聊寄哀思。

时光流逝阻不断血脉亲情,温世举曾多次试图寻找大哥,“但只知道大哥牺牲在了锦州,别的一概不知,所以也无从找起。”去年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思念大哥心切的温世举专程到息县烈士陵园,寄希望于在那里能够找到大哥……

“可惜他没有看到这样的胜利”

“和大哥一起上战场的堂叔温其正还健在,就在老家!”温世举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们激动不已。

见到79岁的温其正时,他正在自家小院晒太阳。春日暖阳中的老人精神矍铄,忆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我和温世荣一辆火车去的朝鲜。2个火车头,32节车厢,我们走了整整7天7夜。”温其正记忆最深的是,火车过鸭绿江时正值夜深,连长把大伙都叫醒,齐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嘹亮的歌声响彻江面,千万颗保家卫国的心在彼时彼刻同频共振。

到朝鲜后,温其正在61师181部队后勤部当炊事员,温世荣则去了机枪连,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训练。据温其正回忆,温世荣所在的班共有4个人,各有分工,扛的枪也不同。“他拿的是自动枪,但却经常帮新兵扛重机枪,后来生病了还替别人扛。”那时物资奇缺,寒风刺骨,室外训练的他们常被冻得手碰到铁块就能掉皮,手揉揉耳朵就能揉烂。但温世荣表现积极,战备训练吃得了苦、受得了罪,很得首长赏识。

没想到,身体强健的温世荣却积劳成疾,被送往连队医院医治。温其正在那里见到他时,大吃了一惊,“瘦得可怜啊!脸尖脖子长的,那脸只有一个小碗口那么大。”温其正用手比划着,言语里满是心酸。当炊事员的堂叔心疼侄子,给温世荣开了小灶,可患病的他却只能吃流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温世荣康复了,他重返机枪连训练,照样处处冲锋在前,病情意外出现了反复。领导问他咋样,他却回答得很干脆:“好好的!”一年后,温世荣当上了班长,“他要是不牺牲,凭他那劲,肯定能干大事。”

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温世荣却没能再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来。病情恶化的他被送往锦州医院救治,后因医治无效牺牲。

志愿军回国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火车经过沿线,一路万人空巷,群众把家里好吃的、好喝的全部塞给这群“最可爱的人”。“大站一联欢,小站一欢送。那个时候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喊我们‘志愿军叔叔’!”回忆起当时的盛况,温其正兴致高昂。然而,和十几万马革裹尸的志愿军一样,温世荣死后的默默无闻让当初荣耀回国的温其正倍感凄凉,“可惜他没有看到这样的胜利啊!”

“让子孙当兵, 将这种荣耀延续下去”

年少时的温世举原本也有过从军梦。但大哥上前线一去不复返给家人留下了永远的痛,失去长子的父母坚决不答应,出于孝心,温世举只好作罢。只是这梦想一旦生根就会发芽,未能如愿的温世举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孩子幼时,温世举就经常给他们讲大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大哥离家时的那句“没国哪儿来的家”的家训也成为他教育儿子的金玉良言。小儿子一满18岁时,就被他送去了军营,外孙也在2010年参军入伍,现在仍在部队服役。今年夏天,温世举的孙子即将高中毕业,“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要让他去当兵!”

温世举的一席话感人肺腑,是什么力量让这个绿色的梦始终萦绕在老人心中?

“当初大哥为国牺牲,这种精神对我们家族来说是一种荣耀。我就想让子孙后代当兵,将这种荣耀延续下去。”面对记者的疑问,温世举言之灼灼。

大哥的衣冠冢,父母的临终遗愿,这始终是温世举有生之年心愿的一个缺口,如今,采访团带来了大哥安葬地的消息,也让老人家族梦圆,不留遗憾。

惠风和畅,菜花飘香。村头的油菜花影中,温世举目送我们良久。那种不舍的目光穿越时光的沧桑似曾相似,只是这次的送别更多了些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