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云山上的茶园里,采访团聆听信阳毛尖的历史。曾宪科 摄 |
本报记者 曾宪科 马依钒 金培满
信阳毛尖盛名已久,那么它的发源地在哪呢?答曰:车云山。昨日上午,“百年荣光·信阳百家茶乡(茶企)百日行”采访团来到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细问茶的历史,慢品茶的佳话。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是流传已久的经验之谈。上午9时许,采访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欣然赶赴一场高山云雾之约。沿途目之所及,尽是苍翠的茶园,行至海拔710米的主峰千佛塔附近时,采访车被一条名为“贡茶故道”的陡峭山路拦住。
于是,采访团悉数下车,随当地茶农拾级而上,踏上这条故道,走近一段历史。
“早在唐朝时,车云茶就是贡品。”村支部书记席本刚向记者介绍,传说武则天饮此茶,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肠胃病,随后,赐银两在此地赦建千佛塔。2010年,浉河区政府重建此塔,修建长达3公里的上山步道,命名为“贡茶故道”。
站在故道环视,群峰挺拔,云雾缭绕,记者对山名产生了兴趣。茶农夏正安介绍,因四围山势较高,过去这里名叫“仰天窝”。清光绪年间,拔贡程梯隐居于此,见山上常有风云翻滚,状如车轮,遂命名为“车云山”。这里平均海拔647米,年均云雾日160天,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肥力和养分丰富。
百年来,车云山人对茶叶的不倦追求也对得起自然的厚爱。1915年2月,由当时宏济茶社炒制选送的车云山毛尖茶参展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质奖章。因选取嫩芽炒制,参展时形象地取名“车云山雀舌”。
此次参展对信阳毛尖来说,意义非凡。这罐茶叶从车云山出发,过武汉,经上海,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信阳毛尖百年荣光的序幕就此拉开。
采访团沿故道拐进一片茶园,叶片间芽尖微露,一派生机盎然。茶园主人名叫龚华成,自14岁炒茶,至今已有40多年的经验。每年采茶季,他的青叶收购价总能高出一般价格4成左右。龚师傅说,因为自然条件好,这一带茶园的市场行情都很好。更令他自豪的是,毛主席曾喝过他家茶园产的茶。
1956年4月,风调雨顺,茶叶喜获丰收,翻身做主人的车云山茶农格外高兴。在一次村党支部会上,以夏復兴、罗明安为代表的7名共产党员决议向毛主席献茶。
第二天一早,几人在自然条件最好的茶园采摘青叶;晚上连夜炒制出2斤毛尖茶;第三天,将茶叶密封进提前焊好的白铁盒中,盒上写着“北京毛主席收”六个字。他们把这盒“宝贝”小心翼翼地带下山,从驼店集镇上的邮递点寄了出去。
当年9月初,村党支部收到一封信。牛皮纸信封上写着:河南省信阳县(今浉河区)车云山高级茶叶生产合作社全体社员收。这是一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感谢信,感谢茶农为主席送茶。
这让车云山人备受鼓舞,积极研究茶种,精进炒茶技艺,以期信阳毛尖发扬光大。龚华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90年,由他炒制的车云山毛尖茶代表“龙潭牌”信阳毛尖参加全国绿茶评比,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金奖。此后几年,车云山茶接连在全国绿茶评比中获得奖项,有“毛尖极品”的美誉。
“再有10多天,毛尖就开始采摘,2015年的采茶季就来了。”采访结束,离开茶园时,他拈着一片叶芽,恋恋不舍。与茶为伴多年,这样的采茶季龚华成已亲历40多次,此时,他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得车云山人对车云山茶叶的感情表露无遗。
产茶名山简介
车云山村,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是信阳毛尖发源地,现有茶农157户,茶园5000余亩。因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茶叶以芽壮、叶厚、香高、味浓见长,被誉为“毛尖极品”。车云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唐朝时,就为贡品;1915年,车云山毛尖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1956年,茶农自发采制二斤春茶寄送毛主席,收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信,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