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左右,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所敲定的GDP增长目标。GDP这个音符是快速而激进,还是放缓而平稳,始终牵动着外界敏感的神经。

如果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老经验来看,7%左右的目标比不上过去30多年中大多数年份的实际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GDP增速为7.4%,创下了自1990年以来的新低。由此,一些人发出“中国经济是否会失速”的疑问,还可能会患上“换挡焦虑症”。但如果换一种思路和角度,从“新常态”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适当下调GDP增长目标,不仅是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向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然过程。因此,7%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或者是2015年的实际增速都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或将来会出现所谓的“断崖式衰退”。

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取舍,决定了7%左右的GDP增长目标。而且,只有稳增长,财政收入的中低速增长才能保证,才能为公共产品的扩大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支持。可见,GDP增长目标不应过高,但也不能过低,需以保障基本的发展和稳定需要,其中关键变量是就业。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指出,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我们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GDP目标下调至7%左右,意味着为转型腾出更多空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将如何发挥调控的力量,国企改革将如何推进,产业比例如何协调,环保问题的解决如何武装到牙齿,一切都将在政府“自我革命”、经济转型和全社会创业创新潮的激荡中,渐露端倪。同时,还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减速换挡的道路,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均衡。在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三期叠加”中转型并走向“新常态”,开始构筑一个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自2014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就反复强调“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力图通过诸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税降费等方式,为创业松绑,激活中小企业和私人部门的增长引擎,以替代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留下的空缺。调低GDP增速只是一个开始,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结束30年的高速增长“传奇”,换来了中国经济更稳定、健康的发展预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值得期待。(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