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羊年正月十一,晋中古城平遥。或许是嫌春色早,一场新雪刚刚装点过古城,与满街的红灯笼交相呼应,情趣盎然。
带着都市人对传统“年味儿”的怀念和渴求,我们三口预谋良久决定自驾平遥“补一补”,来满足一下意犹未尽的过年情结——
大红灯笼高高挂
说实话我是更喜欢平遥的夜,恰巧这次第一脚踏进古城正是傍晚时分。
入夜的古城,已是四处“大红灯笼高高挂”,老街上的人悠哉自在地闲逛着。与城市里的霓虹灯不同,平遥的夜色被各种各样的灯笼映照着,柔软而温和。
因为不是第一次来,夜色中的市楼璀璨晶莹,三重檐歇山顶仿若玻璃造就,远远的对视有种老友重逢的感觉。由于古城有建筑高不过市楼的规矩,所以它独自傲然伫立在古城正中,任由往来的人们在它身下穿梭,形成平遥夜一道独特的风景。
主街两侧的胡同显得寂静无声,地上积着雪,几行杂乱的脚印,高处青砖和瓦砾上覆盖着厚雪,是未触碰过的完整和松软。陈年的砖墙剥落露出了泥瓦,歪斜的烟囱,斑驳的木门上倒贴着大红“福”字。时有老树的枝杈,斜斜地伸出墙头,让人觉得它天生就该长在这里。有讲究的人家,还在树干上贴有“根深叶茂”或“硕果累累”的字幅。
最有意思的是,好多商户的窗台上,都摆放着一块用大红纸包裹的上好的煤块。我疑惑不解地跟当地人请教,才弄明白:煤即“火”,寓意红红火火。这也许是山西这一煤炭大省独有的习俗吧。
早在2006年,平遥就索性将春节期间的活动统称为“平遥中国年”,至今这几个大字已永久地镶嵌在古城的南门上。古城内除了欣赏不到具有消防隐患的烟花爆竹,其他北方年俗几乎统统囊括。既增强了游客参与性,更突出了文化的赓续。
“有些习俗消失了,节日唤起的情感却不会变。”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平遥的决策者明白,其实,不论我们身在何方,作为中国人都不会错过春节。
睡在民俗土炕上
尽管离元宵节还有两天,但我们是幸运的,所有的“热闹”都赶上了。
古城的“年”,精彩一个接一个。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平遥县署旧址内看到的,真人剧“县太爷升堂断案”,明镜高悬,威武无比。真有点包青天复活的味道。
古城的客栈晚上比白天更有味道。酒幌迎风招展,等待风尘仆仆的旅人歇脚。跨过高高的门槛,庭院深深,红灯笼依然亮着,却照不清人影,模糊地映着红彤彤的春联、福字,影子在墙上摇摇晃晃。让人不禁想象,屋里头必是热气腾腾的整鸡、整鸭、年猪、饺子……一家老小围炉夜话,男人们都喝高了,女人们张罗着菜,老人们回忆着往事,年轻人憧憬着来年。
客栈多是民俗风格,我们当然选择的是睡土炕,炕前的月亮门半垂着朦朦胧胧的纱幔,最里面叠放着大红大绿的传统锦被,还有绣花的荞麦皮枕头。墙上是古代四大美女图,窗棂上是大红剪纸窗花,屋顶式样别致的宫灯,墙角古色古香的几案,恍若梦回千百年前。已读初二的儿子在炕桌旁,盘腿而坐,煞有介事地写起残余的寒假作业。我和爱人沏上一壶老普洱,烛光映在两个杯盏中。其实,幸福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