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芮旎和社友王玲穿着汉服刚下课 |
原标题:“我们就是想追寻汉服之美”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信阳消息(见习记者 周静)3月15日上午,一群身着素雅汉服的年轻人在浉河公园里欢闹嬉戏,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你们穿的这是朝鲜的衣服吗?”“快看,和服”听到有人错把汉服当作和服,几位年轻人立刻上前科普“叔叔,阿姨,我们穿的这是汉服。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记者后来了解到,这些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是来自信阳农林学院若曦汉学社的社员,是一群“汉服复兴者”,又叫“汉服同袍”。“汉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除了在各种传统节日会穿汉服庆祝外,在平时吃饭、逛街、上课的时候也都会穿汉服。”翟芮旎是来自新疆阿克苏的汉族姑娘,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受爷爷和父亲的熏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至于对汉服的热爱,她说那是一种情怀。
“小时候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世界各地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新疆也看见有很多少数民族她们穿的也是自己的民族服装,那时候我就问爸爸,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汉服的热爱就埋下了小小的种子。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来到中原上学很庆幸遇见了很多同我一样热爱汉服文化的同袍。” 翟芮旎指着身旁的社友笑着说。
“我们平时穿着汉服走在路上,经常会引来不少‘注目礼’,也会有人来询问,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日本的和服,搞得我们哭笑不得。”郭培林是这个汉学社的社长,他告诉记者,他们就是要通过行为告诉大家,汉族其实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他们通过穿上汉服展示华夏民族对礼仪之邦含义的诠释,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汉服是一把打开汉文化大门的钥匙。
面对一些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觉得他们是因为痴迷古装剧或者是为了出风头才穿汉服上街的,郭培林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在厚德载物的思想上。即使面对误解、质疑乃至嘲讽,仍要有一颗豁达、包容自在的心,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