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李亚云

“爸,今年我就不出去打了工,现在家乡的政策也好了。在家自己做点事不一定比打工差。”“不走也好,家里机会也很多,再说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新春已渐渐远去,孔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踏上打工的路途,而是在家与父亲商量着如何留下来。

家住商城县的孔强今年30岁,2004年,19岁的他就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11年来,上海、北京、天津、苏州、广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每年新年与家人离别是我最难过的时候,常年在外,时常感觉自己孤零而漂泊。”孔强说,外出打工已经成为自己人生的一种“惯性”。但今年,他决定来个“急刹车”,为自己的人生制造一个转折点。

“我在家打听了一下,家乡创业环境不错。我打算先申请创业小额贷款,加上这几年攒的30多万元 ,开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厂。”谈起自己的打算,孔强滔滔不绝。

开服装加工厂并不是孔强的一时冲动。外出务工11年的他,与服装加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线员工到技术管理人员,孔强在服装加工行业已经是轻车熟路。拥有一定市场和人际关系积累为他的创业提供了可能。

打定主意的孔强迅速行动起来。他首先在商城县河凤桥乡找到了用于办服装加工厂的场地。随后,他又联系以往所在的厂家,开始置办相应的加工设备。服装加工厂初具雏形后,当地工人也陆续应聘上岗。

目前,孔强的服装加工厂已经正式开始生产。手把手教技术,出门跑业务,早出晚归的孔强尽管比以前辛苦很多,但对未来的发展,他信心满满。

“家乡的劳动力、房租、水电、运费、各个方面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空间还是有的。再加上当地部门对我们企业比较关心,我更加坚定能在家乡能把企业做大、做好。”孔强说。

留乡创业的孔强只是众多返乡创业、就业者的一个缩影。随着家乡的发展,投资优势日益显现,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不少具备条件的游子选择回家创业,一场场招聘会留住了一个个即将远行的脚步。在这留得住乡愁的家乡,很多人找到了前途与“钱途”。

编 后

从春节前夕,本报开始陆续刊登“文明河南、暖暖新年”的系列报道,如今,暖暖的新年已渐行渐远,带着全新的期盼,我们已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前路漫漫,留存在心中关于团圆、温暖、幸福的美好回忆将伴随我们一路前行,激励我们永不止步。新的一年,总有新的故事在上演,有新的感动在发生,这些关于“温暖”的故事将一直带给我们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