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按照节气的平均气温,“惊蛰”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各位亲,你感觉到了吗?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蛰伏于地下的冬眠生物开始出土活动。该节气内,我国淮北地区平均气温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不过,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乍冷乍暖是惊蛰节气天气的特点。除了天气的多变,你知道惊蛰名称的演变吗?你知道我国传统惊蛰节气的民间习俗吗?现在,小编带你认识惊蛰节气。
名称演变
该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啓”,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啓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啓”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啓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不习惯用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啓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雷鸣
打雷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气的风也有用来做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