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秀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幸福

本报记者 马依钒

1963年结婚,今年是刘中太与老伴儿王正秀共同生活的第52个年头。

“52年很长,经过的风风雨雨很多,这些足够我看清楚她这个人。”昨日上午,应记者的要求,评价一下身边坐着的老伴儿王正秀时,刘中太隆重地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对她是心服口服。在我眼里,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

刘中太说,老伴儿身上的优点很多,第一个要数懂事、孝顺。当年,19岁的王正秀刚嫁进刘家门,便接过了一个重任,帮着照顾夫家的3个弟弟,其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7岁。他们口口声声地喊着“嫂子”,模样漂亮、热情爽朗的王正秀也真心实意地应着。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很艰苦。可王正秀宁肯苦自己,也不愿苦了弟弟们。“有时候,她想办法弄来了一点好吃好穿的,都分给几个弟弟,左邻右舍人见人夸,都说我给他们找了个好嫂子。”话语间,刘中太略显得意。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最小的弟弟也进了部队。三兄弟接连入伍,都是嫂子王正秀佩戴的大红花,这在当地传为佳话。随着“嫂子”的使命暂时告一段落,王正秀也缓了一口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孩子上,专心抚养教育自己的三女一子。

“她还有个优点,就是善良、热心。”讲起老伴儿的故事来,刘中太如数家珍。60年代末期,社会上提倡争做无名英雄,王正秀干完自家田里的活计后,看到别人田里刚挑的粪还堆在地头,就顾不得回家吃晚饭,拖着劳累的身体,悄悄地帮人家撒开。干完活时,天都黑透了。

80年代中期,酒糟可是个宝贝,大家都到附近的酒厂里捞酒糟喂猪,有个邻居装了一袋子酒糟,可是偏偏忘记带绳子。“没扎口的袋子是搬不得、抱不得,急得我那邻居团团转。”刘中太指着老伴儿,边笑边说:“王正秀可倒好,心肠忒好了,看不得人家着急,愣是把自己的裤腰带解下来,给了邻居扎袋子。”

前几年,十三里桥乡一亲戚家因分家的事闹得很不愉快,大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态势。街坊邻里劝没有用,乡镇干部调节也不奏效。最后,出于信任,这家人想到了王正秀。果不其然,在她的几次劝导与说和下,不愉快的矛盾化解了。“她忙里忙外地不图啥,就图人家能够家和万事兴。”刘正太知道老伴儿的想法。

“优点说多了不好,有点夸赞老伴儿的嫌疑,别人看了怕是要笑话。”可是刘中太还是收不住话匣子,“我就再说最后一个优点吧,她是难得的真诚之人。”

“6月5日、8月18日、10月21日,每年到了这几个日子,王正秀都会为老母亲做一碗荷包蛋。”言谈间,刘中太眼眶有点泛红。他告诉记者,这是几个弟弟的生日,因年轻时参军,后来转业到外地,他们几个都没能守在母亲身边尽孝。每年的这几个日子,嫂子王正秀就会早早地做一碗红糖荷包蛋,端到婆婆面前,替弟弟们感谢老人家生养之恩。

再过一个月,王正秀的婆婆将迎来第101个生日。这位老寿星在当地很出名,不仅因为高寿,还因为她有位出了名的好儿媳。